登录
第三方登录
抗战胜利夜 武大学生让四川乐山全城沸腾
湖北日报 2025-08-15 19:40:4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

80年前,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广播播放天皇裕仁宣读的《终战诏书》,正式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获得胜利。

而如今,不为大众所知的是,就在五天前的8月10日,日本外务省向美、中、英、苏四国发出请降照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这意味着抗日胜利已成定局。

当天,远在中国四川的乐山,有这样一群学生,于1945年8月10日晚在乐山率先获知日本决意投降的消息,并向乐山全城广而告之,乐山上下欢声迄夜未绝。

这个学生群体来自何方?如何获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记者来到武汉大学校史馆,向该馆策展人吴骁老师了解那个“剑外忽传收蓟北”的胜利夜。

国立武汉大学战时校址——四川乐山鸟瞰


乐山的“信息灯塔”

吴骁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武汉大学因躲避战火而被迫西迁乐山。这群在乐山率先得知并传播“日本投降”消息的学生,乃是来自武大的一家学生社团——力讯社。

“力讯社”之名取自当时武大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下设的两大专业——电力组和电讯组,由电机系1941届学生周志骧、刘绍峻(俊)、钱瀚声等人创办,以藉集体力量共克时艰,“以期战后在国家建设中有坚实的知识基础”。

“为使武大师生和乐山人民及时获取新闻,力讯社从学校借来收音机,组织社员在夜间收听广播,并誊写抄录。”吴骁介绍,武大西迁之地乐山,位于西南腹地。战时,来自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报纸需要数日才能送达,获取信息异常艰难。力讯社社员利用收音机设备,听取最新的国内外资讯,连夜写成大字报,第二天早上张贴在工学院,因此,其报道的新闻比本地报纸上的内容还要新。

力讯社创始人周至骧曾回忆,“第一期出刊后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成为当时乐山第一家快报新闻。后学校又要求我们在校本部文庙贴一张,后来连当地政府也送笔墨纸张来,要求我们在公园也贴一张……出刊的《广播消息》不论寒暑假从没有间断过”。

“日本投降矣”轰动乐山全城

1945年8月10日夜间,武大力讯社的同学们像往常一样,通过收音机收听国内外新闻。

“日本政府已决议接受促彼等投降之波茨坦宣言……”这则消息,令当夜守在无线电旁的同学们瞬间沸腾。八年了,全体中国人民日日盼、夜夜想的大喜日子终于来到了!

同学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争相点燃鞭炮,沿街奔走呼喊:“日本业已无条件投降!”,向市民们传递胜利喜悦。乐山本地报纸《诚报》也紧随其后,在当晚9时刊发了一份“紧急号外”。

1945年8月11日的《诚报》记载了武大师生与乐山人民在10日晚共同庆祝抗战胜利的狂欢景象。

曾在武大任教的时任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汤佩松,当晚正在乐山与武大的故友们聚会,他亲身经历了这场庆祝抗战胜利的全城大狂欢。40多年后,他撰文回忆当时情形:“开门出去,看到街上充满了人流,如同潮水一般。毫无目标地在奔涌欢叫。仿佛乐山这个中等县城的全体居民都聚集和游行在各条大街小巷中……待到大约晚间七八点钟,全城沸腾起来,鞭炮和锣鼓齐鸣。”

当晚的鞭炮声、欢呼声彻夜未绝,乐山全城“夜不能寐”,沉浸在抗战胜利的狂欢中。与此同时,全国多地均通过广播、电报、快讯等方式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晚之后,胜利之音渐次响彻华夏大地。

如今,在武汉大学校史馆内,由该校历史系教授唐长孺生前收藏的《诚报》“紧急号外”,静静诉说这段过往。细细读来,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天大喜悦。

“力讯社的历程,非为一社团之兴衰,而是战火中中国学人与青年科教救国、自强不息的缩影。”乐山龙神祠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的薛雨霜说,“这道穿越时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直至今日仍诉说着责任、担当与希望。”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唐长孺(1911-1994)生前收藏的《诚报紧急号外》(1945年8月10日)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这样一群青年,用他们的智慧打破小城的闭塞,传来穿透阴霾的希望之声。力讯社用他们的行动,以学术报效祖国,诠释着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吴骁说。

责任编辑:柯冬林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