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放壕在仙桃东南角保留着一块原生状态的湿地,它是当年为了确保大武汉免受洪水袭扰而设立的一条行洪道,湿地保护区面积近十万亩。湿地坐落在武汉、仙桃、洪湖三地交界处,曰沙湖湿地。盘点沙湖湿地别具一格的风景,最博人眼球的莫过于放壕了。
如今,放壕成为历史。想当年沙湖湿地放壕的盛况一点都不逊色于冬天在冰冻的松花江、黑龙江等地以破冰捞鱼为噱头的“开江节”。
沙湖湿地放壕通常是在每年十一月下旬开始的,这一活计要持续到第二年二月中旬才结束。
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在湿地放壕口围堰内一侧,与壕口相连接的二十多米宽、数百米长河渠水面上,满满的全是鱼,或许今天是鲫鱼、明天是鳡鱼、后天是黑鱼……那些鱼十分拥挤地浮在水面上,蹲在河边只要随手一抓,便可以抓起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来。
你还见过那样一种情形吗?只要把守壕口的老板一声令下,关闭壕口的闸门缓缓开启,那白花花的鱼便不由分说,争先恐后地挤着涌进套在壕口前的大网里。随便收一网,鱼都可以装满一、二口一米见方的网箱。有时因为涌进网里的鱼太多,使渔网无法承重,为了保证渔网不至于被过多的鱼冲破,鱼老板只得忍痛割爱,松开网口缆绳,眼睁睁地看着成吨野生鱼溜进滚滚东流的东荆河中……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鱼从何而来,是渔民喂养的还是从哪里飘来的?要追溯这些鱼的由来,还必须从壕口的归属地阳明村,这个号称“仙桃第一渔村”说起。
阳明村拥有百来户人家,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村,它的特别之一是它坐落在沙湖湿地中间。一年间,只要是汛期,这个村就成为湿地中的一座小岛,人们出行要靠渔船代步。其二,这里的村民没有一分一厘庄稼地,他们的生活来源全依赖捕鱼所得,所以,这里的村民是地道的渔民,这个村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渔村。其三,人们对他们所居住的这块土地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这个村台基的海拔只有27米,几乎每年都有被洪水淹没的风险,最典型的是1954年和1998年,洪水几乎淹没了大部分村民的屋顶,极少房子屋内的渍水也过腰身。为此,政府多次敦促他们整体搬迁到垸内,并且下拨搬迁补助款予以鼓励。但每年只要洪水一退,村民们又义无反顾地回到那被洪水折腾得满目疮痍的家园。
阳明村不大,历史却很悠久,据传洪武元年他们的祖先就来到这里。率先来到这里的是眼下村里的两大姓的李家和陈家。当年李家是朝廷命官,陈家是李家官人的贴身保镖,因为李家犯事为逃避官司便带着保镖陈家一道逃亡到了这片荒蛮之地。从此他们便在这里以捕鱼捞虾为生,休养生息,驻足于此。
岁月的流逝始终没能改变阳明人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的阳明人都是捕鱼捞虾的好手。他们几乎创造和穷尽了人工捕鱼的各种方法。搬罾、丝网、迷魂阵、拦网……近百种捕捞方式在他们手上都运用自如。他们之所以能乐天知命,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是因为这块风水宝地不需要他们付出口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劳动,却能让他们获取丰厚的回报,轻轻松松一年下来,衣食无忧,生活也十分滋润。
阳明村放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复一日捕鱼的实践中,阳明人长时间不断地观察,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每年到春暖花开的四、五月份,桃花水涨,起于潜江泽口的汉江支流东荆河,流淌在湿地中间,经过近两百公里的行程汇入长江。河水泛滥,河床宽度成倍增长,淹没了两岸野蛮生长的芦苇、蒿草、鸡冠花、狗尾草等上百种植物,也淹没了生长在湿地里茁壮成长的田鼠、蚯蚓、蟑螂等多种鲜活的动物,使之演化成为淡水鱼觅食生长的天堂。这片肥美而壮阔的沼泽吸引了长江的鱼类,为了繁衍生殖,生长在长江的众多鱼类憋足一股劲,从长江水道逆流而上,成群结队地游到这里。它们一边尽情享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美食,一边在这里交配、产仔,完成它们生命的轮回。
没有放壕之前,阳明人通过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捕鱼手段,将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鱼收入囊中,而大部分鱼类在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后,便头也不回地顺着急速东流的东荆河顺流而下,回到它们的老家——长江去了。
发现这一规律后,阳明人就开始想办法要把这些鱼留在这里,成为他们的财富。
他们组织起来,根据湿地的地形地貌,顺势而为,手挖肩挑,硬生生地在湿地筑起了四个围堰。按利益公平分配、各得其所的原则,他们将这些围堰的归属明确到户,并分别起名为稻草湖、北五湖、南五湖和庐沟湖。
在围堰形成后,他们又在围堰与东荆河对接处建起了四个闸口。每到涨水季节,他们就将闸门大开,任由前来觅食、繁衍的鱼群顺畅地游进早已为它们准备好的围堰里,当水位开始下落,鱼群准备回流时便紧闭闸口,将鱼挽留在围堰里。
湿地内围堰的高度是有严格限制的。考虑到行洪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阻挡鱼群的回归,他们还沿着围堰的四周插上数米高的竹竿,再用密密麻麻的网片连接固定在竹竿上,形成一道用网片筑成的屏障。这样既有效地增加了围堰的高度,又可以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阻断鱼群回归的去路。
这些闸口因为是为捕鱼而建,所以被阳明人称作壕口。放壕的出鱼原理十分简单,我们可以将视野回放到湿地的汛期,沔阳隔堤与洪湖隔堤最宽处近四公里,最窄处也有二公里多。两道隔堤之间便是湿地,那里面是白茫茫的一片,盛满浩瀚的大水,整个十万亩湿地都浸泡在水中。
我们再把目光关注到要放壕时的湿地的枯水季节。每年到九、十月份,湿地开始退水了,随着长江水位的回落,湿地的大水便通过汩汩流淌的东荆河灌进了长江。曾经被水浸泡过的整个土地骤然变成陆地,地表几乎全然袒露在人们面前。茫茫的十万亩的大水悄然退去之后,整个湿地依然有水流的除了那条不足百米宽横贯湿地的东荆河外,就只剩下围堰中的几条数百米长的蜿蜒沟渠。这时,湿地的水面从十万亩骤减为以百亩为单位计,被人为拦截的鱼群也就挤压在这百来亩的水面里,它们自然而然地在阳明人的掌控之中。到十一月份,东荆河的水还在持续下落,壕口却还是关闭着。待到围堰这边的水位与东荆河水面形成两米多的落差后,放壕便拉开了序幕。这时只要打开壕口的闸门,拥挤在水中的鱼便随着因落差而产生的激流,冲进套在壕口的网里了。
此时的阳明人,个个踌躇满志,看着水面上拥挤的鱼群定然会成为他们的口中之食、瓮中之鳖,而露出志得意满的笑容。
转瞬间,放壕带来的巨大效益颠覆了阳明人几百年来捕鱼的传统,一举上升为他们捕鱼谋生的主要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壕技术的日臻完善,四个壕口年产各类淡水鱼达150万公斤。
从壕口里产出的不仅仅是地地道道的野生鱼,而且有很多名贵鱼种。比如斑鳜、翘嘴鳜、大眼鳜,再如鳡鱼也是湿地常见鱼类,还有中华鳖、翘嘴鱼等等。
很快阳明壕口盛产野鱼声名远扬。这里成为湖北省著名的野生鱼集散地,生意异常火爆。每到放壕时节,便有来自全省各地的鱼贩子开着专用鱼车,在这里排队采购野鱼。放壕起闸的喝彩声,鱼贩子讲价还价的叫卖声,抬筐磅鱼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这里还成为一片旅游的热土,每到放壕季节,大批衣着时髦的男男女女,开着小车来到与壕口只有一河之隔的东荆河边,通过一座悬吊在东荆河面上的小木桥,来到阳明村最大的北五湖壕口。这时如果放壕的时间还没有到,你可以小心翼翼地走到围堰沟渠边观看或试着用手抓鱼,也可以沿着围堰的堤埂穿行在枯萎的芦苇之中,观赏湿地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等到放壕开始,你一定要瞅准机会,在人数众多的空隙寻求一个有利的位置,观看鱼儿争先恐后进入网兜的盛况,然后便敞开喉咙和在场的观众一样大声喝彩!
如果玩尽兴了,你还可以与同去的朋友一道,来到一个用一艘机船改装的餐厅,美美地享受一餐野鱼盛宴。玩好吃饱,想要尽兴可千万不要忘记再来到壕口野鱼交易市场,买上几十斤优质野鱼带回家……
好期待重温放壕的盛况啊!
(作者:刘景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