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曾路乔)“往昔之世,有富愚人欲造三重楼,却命木匠先作最上层,不顾地基与中层……”这则流传千年的寓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急功近利者的荒唐。对于初到乡镇街道历练的年轻干部而言,这则寓言更蕴含着深刻的成长智慧:基层工作如同筑楼,唯有筑牢“地基”、建稳“中层”,才能让“顶层成果”经得起实践与人民的检验。
基层的“地基”,是对群众的赤子之心与脚踏实地的调研。刚参加工作时,不少年轻干部满怀热情,渴望快速做出成绩,想着“干几件大事”“出几个亮点”,就像寓言中急于求成的愚人,眼里只盯着“最上层”的光鲜。然而,基层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若不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不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所有的“规划”都只是空中楼阁。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选调生刘纤纤沉下心来,用三个月时间走访全村百余户人家,记录下二十多本民情日记,熟悉了村里情况,逐渐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安装路灯、修桥拓路、帮群众抢收柑橘、关心留守儿童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启示我们,基层的“地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沾泥土、心贴群众,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才能让工作扎根在坚实的土壤里。
基层的“中层”,是化解矛盾的能力与落实政策的韧劲。乡镇街道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哨所”。政策从“纸上”到“地上”,需要结合实际灵活变通;邻里纠纷、征地拆迁等问题,需要耐心细致地沟通协调。这就像筑楼的中层结构,既要承接顶层设计,又要支撑实际需求,容不得半点虚功。街道办城乡建设部门的老干部分享过这样的经历: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部分居民因担心施工影响生活而抵触项目。他没有简单依赖行政命令,而是牵头成立“居民议事会”,一次次上门倾听诉求,协调施工方调整工期、优化方案,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也懂得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持。基层工作的“中层”,正是在这样一次次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筑牢的,它考验的是干部的担当精神,更锤炼着统筹协调的真本领。
基层的“顶层成果”,是群众的获得感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地基”扎实、“中层”稳固时,“顶层成果”自然水到渠成。但这成果绝不是表面上的“政绩工程”,而是群众脸上的笑容、乡村的新变化、社区的新气象。那些在基层真正留下印记的工作,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可能是让腊树村建设好了污水管网,可能是为社区留守儿童建了“爱心课堂”,可能是帮返乡青年找到了创业门路……这些成果如同三层楼的顶层,虽看得见摸得着,却始终扎根于前期的每一份付出。就像寓言中若没有地基与中层的支撑,顶层终将坍塌一样,脱离了群众基础与实践积累的“成果”,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年轻干部在基层历练,本质上是一场“筑基修行”。告别“愚人筑楼”的浮躁,少一些“一步登天”的幻想,多一些“一锤一凿”的坚持,在走访调研中筑牢群众基础,在解决问题中锤炼实干本领,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建造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事业高楼”。毕竟,所有的成长都没有捷径,那些在泥土里扎下的根,终将长成支撑未来的脊梁。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