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陈美强、周灵煜)“我要把它送给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托管班的每天都像风铃一样开心。”2025年8月6日,在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三友坪社区的”文艺点亮生活”暑期爱心托管班里,二年级学生小王正小心翼翼地将蛋壳串在一起,制作“蛋壳风铃”。
为发挥文旅部门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巴东县文化和旅游局、共青团巴东县委以及水布垭镇团委联合举办了2025年“文艺点亮生活”暑假爱心托管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40余名一至九年级学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研支团成员们在三友坪社区德沁居共同开启了一场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成长之旅。
在为期12天的托管时光里,孩子们不仅沉浸式体验了科学实验、手工创作、社区环保等特色课程活动,更在动手实践中收获了知识启迪与成长喜悦。
科学启蒙:在探索中播撒安全种子
“大家知道为什么火焰在手上燃烧却不会烫伤吗?”研支团成员李恒一手持打火机,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演示“火焰掌”实验。
当蓝色火苗在沾湿的手心跳跃时,10岁的土家族男孩小周瞪大了眼睛:“老师,火不是很危险吗?”李老师笑着将丁烷气体的特性与水分吸热原理娓娓道来。
“就像生活中的用电安全,了解原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随后的电路组装课上,孩子们用简易材料拼接出串联电路,当小灯泡亮起的瞬间,五年级的小李激动地举起作品:“原来手电筒里藏着这么多学问!”研支团成员们将安全知识融入趣味实验,让“敬畏科学、守护安全”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美育浸润:用艺术点亮心灵世界
“请把鸡蛋壳轻轻掰下,再用彩绳串成风铃……”手工课上,研支团成员陈依手把手教孩子们穿绳打结。
二年级的小李把碎蛋壳拼成星星,还画上彩虹和笑脸:“风一吹,它就会把快乐摇出来!”。
甲骨文课堂上,研支团成员用图画展示“日”“月”的样子,“古人画太阳和月亮,慢慢就变成了汉字”,研支团成员用简笔画展示“日”“月”的字形演变,通过太阳、月牙等图形引导孩子们发现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当画出张开的手形时,小宇立刻认出这是“友”字,兴奋地说这像小伙伴手拉手的样子,课后,孩子们举着自己写的甲骨文,古人的智慧在欢声笑语中融入孩子们的脑海中。
音乐课上,当《仰望星空》的旋律响起,志愿者张祖铭带着大家挥动小手合唱,歌声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一节节生动的课堂,都来自研支团发挥专业优势开发的美育课程库。研支团成员们将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手工、汉字游戏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感受美、收获成长。
劳动实践:以行动守护美丽家园
“小小环保家,出发!”随着研支团成员项静的一声令下,孩子们提着水桶、拿着抹布走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三年级的小陈认真地用扫帚清扫走廊,灰尘在阳光下飞舞;另一边,几个小朋友合力将桌椅摆得整整齐齐,还踮起脚尖擦净窗台。两个小时里,孩子们分工打扫活动室、擦拭玻璃、整理图书角。
社区居民李奶奶看着焕然一新的服务中心,笑着说:“这些娃娃把这里打扫得比家里还干净!”孩子们擦着汗,露出满足的笑容。研支团通过这类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培育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与爱心。
从实验室里的惊呼到手工课上的欢笑,从社区街道的忙碌身影到书桌前的耐心讲解,地大研支团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托管班的每一个细节。孩子们在动手探索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更培育科学精神、审美素养与责任意识,为乡村青少年的童年添上了绚丽色彩。
下一阶段,地大研支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更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模式,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让更多青少年在陪伴与引导中实现全面发展,绘就更加灿烂的成长画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