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文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为符合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提供3600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这一普惠式现金补贴政策意义重大,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从社会舆论反馈来看,该政策获得诸多积极评价。在经济层面,直接为育儿家庭“输血”,缓解经济压力。尤其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每年几千元的补贴可用于购置奶粉、纸尿裤等婴幼儿必需品,一定程度上减轻养育成本负担。相关研究表明,育儿成本高是抑制家庭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关键因素,近三分之一的育龄家庭面临育儿资源供给不足的风险,补贴的发放如同一场“及时雨”。并且,这一政策还能刺激消费。据估算,我国3周岁以下婴幼儿数量近3000万,每年育儿补贴金额约1000亿元,补贴资金大部分将转化为母婴产品、儿童医疗保健等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内需形成直接刺激,产生可观的消费乘数效应。
在社会观念层面,传递出强烈信号,彰显国家对生育的重视,明确养育子女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共同责任。以往我国对3岁以上儿童有义务教育等支持政策,而3岁以下婴幼儿支持政策相对较少,此补贴制度填补了部分空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提升生育社会价值认同感,引导社会更加尊重生育、支持育儿家庭。
然而,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需关注一些要点。在宣传推广上,基层政府和社区要加大力度。部分群众可能因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对政策不了解。可利用社区公告栏、乡村广播、基层干部上门宣传等传统方式,结合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详细解读政策内容、申领流程等,确保政策家喻户晓。
申领流程虽已简化,但对部分文化程度低、老年监护人等特殊群体而言,仍可能存在困难。基层应优化服务,在乡镇、街道办事大厅设置专门服务窗口,安排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填写申领表格、协助准备材料。同时,对于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办理服务,真正实现便民利民。
此外,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确保补贴资金精准、按时发放到每个符合条件家庭,防止冒领、挪用等违规行为。基层可设立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监督,定期对补贴发放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并且,及时收集群众反馈意见,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申领周期过长、材料审核不通过原因不明等,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以便不断优化完善政策,让育儿补贴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切实惠及广大育儿家庭,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