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图为白鱀豚淇淇的标本。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文雯)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白鱀豚馆的标本室里,白鱀豚淇淇静静地悬在半空中,仿佛仍在张望它曾经生活了22年185天的水池。旁边是与它相伴两年半的“准新娘”珍珍。
“淇淇如果活到现在就好了,以现在的保护技术和研究条件一定能够拯救白鱀豚。”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组郑劲松看着淇淇的标本,嘴里喃喃道,因常年在野外考察而被烈日晒得黝黑发红的面庞上,写满遗憾与不甘。
在淇淇的旧居里,6头年轻的江豚正在翻滚嬉戏——它们拥有淇淇未曾遇见的幸运:科学研究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全社会汇聚的关爱,以及一项前所未有的国家决策——长江十年禁渔。
从物种消逝到十年禁渔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非法捕捞、水污染等多种因素,长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就是最惨痛的教训。
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长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中华鲟、长江江豚极度濒危,“长江三鲜”中的鲥鱼难觅踪迹,“四大家鱼”资源大幅衰减。水生所主导的长江豚类考察结果显示,2006年长江江豚约有1800头,2012年仅剩1000头左右,比大熊猫还少。“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可能在15年内从长江中消失。”水生所副所长胡炜在谈及这一数据时,语气凝重而急切。
作为国内唯一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水生所用70余年不间断的监测把长江渔业资源的“家底”一笔一划地刻进数据库。正是这份时间跨度最长、数据最完整的“长江档案”,让水生所敏锐地捕捉到长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征兆。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酷渔滥捕。当时实施的每年3—4个月禁渔期存在天然缺陷——渔民在开禁后大量捕捞幼鱼,鱼类生长链被打断,禁渔初衷难以实现。
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于2006年11月首次公开呼吁长江长期禁渔。2007年首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上,他联合14位院士倡议全年禁渔。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所所长赵进东连续两年提交提案,继续呼吁长江流域十年禁渔。
最终推动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全面禁捕的实施。
为什么长江禁渔暂定十年?胡炜解释说:“长江主要的经济鱼类,以‘四大家鱼’为例,其性成熟一般为3—5年,连续十年禁渔,有2—3个世代繁衍,有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成倍恢复,才能逆转当前长江生态恶化的趋势。”
这场“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正是为了避免白鱀豚的悲剧在更多物种身上重演。
从试点探索到系统保护
图为刘飞(右一)带领助理工程师何雨琦(左二)等人开展鱼类多样性监测。
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切角垭码头,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正带领助理工程师何雨琦等人,有条不紊地开展每月一次的鱼类多样性监测工作。
水盆里,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在扑腾着。科研人员熟练地对这些鱼的基础生物学信息进行测量和记录:“岩原鲤一条,全长342毫米,体长273毫米,体重483.9克……”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鱼类,岩原鲤在赤水河的“安居”,正是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注脚。
赤水河是目前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尚未修建闸坝、仍然保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成为众多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时光回溯至2017年1月1日,赤水河开启了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此后,一系列保护举措稳步推进,科研力量持续汇聚。2019年,水生所与农业农村部长江办携手共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及赤水河河流生态观测试验站;2021年7月,该站成功纳入院级站管理。
“试验站聚焦长江大保护战略,直面长江上游水电开发背景下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的严峻挑战,全面、系统且深入地开展鱼类资源监测、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以及河流生态学等多领域研究。”刘飞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成功突破了高体近红鲌、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让刘飞激动不已的是,2025年4月,由水生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监测数据更令人振奋:赤水河的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翻倍增长。鳗鲡、鱤、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
在记录好第475次监测数据之后,刘飞将水盆里的鱼倒回河里,鱼儿们摇摇尾巴迅速游走了。
远处,53岁的向英俊,正驾驶着巡逻船巡视。8年前,撒了几十年渔网的向英俊转身成为了“护鱼人”。“现在鱼比以前多多喽,非法捕鱼的人也少多喽。”
“为了解决共管水域的执法难题,2015年,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签订了赤水河共管水域全面禁渔合作协议,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尚坤介绍说。
从“止跌回升”到“中国方案”
放眼整个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已行程近半,正处于“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向“十年练内功、稳得住”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
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的科研监测数据揭示了一幅令人欣喜的图景:鱼类密度、主要物种种群数量、繁殖量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鱼类个体规格增大,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物种组成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正逐步恢复。
在湖北洪湖老湾故道,三头江豚不时跃出水面。这里是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一个长江江豚野化训练基地。作为长江上最早的长江豚类保护区之一,它见证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跌宕历程。自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这片水域便成为长江江豚最后的庇护所之一。
2023年,来自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群体的两头长江江豚,在老湾故道接受两年的野化训练之后,成功回归长江干流,并顺利融入长江自然群体。长江江豚首次尝试性野化放归获得了初步成功。这一创新性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即将打通衔接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之间的关键技术闭环。
通过联合多家保护区及相关单位,水生所建成鲸豚类实时声影像智慧监测平台,构建起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的全链条保护体系。2022年长江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首次止跌回升,数量恢复到1249头,较2017年增长200余头。
1996年,在武汉白鱀豚馆,水生所科研团队建成国内唯一的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研究群体,目前已成功繁育出3头二代江豚,并实现了对江豚胚胎发育全过程的超声影像监测,构建了从卵泡发育到各阶段的完整影像图谱。
图为武汉白鱀豚馆里人工繁育的长江江豚。
2025年,中国科学院授予水生所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称号,以表彰该团队长期致力于濒危长江江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和显著的保护成效。
2025年6月,东南亚5国的19位专家和管理者专程赴水生所学习长江江豚保护经验,为极度濒危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保护寻找“中国处方”。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全流域鱼类资源总体恢复态势明显。根据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日前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4年)》,2021年—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种类数比禁渔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种,新监测到长鳍吻鮈、红唇薄鳅等两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如今,一幅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正在长江两岸徐徐展开,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