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人文广济】周中金 朱金城:三问武穴“花果山”,孙悟空老家真的在此?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11 11:44:02

三问武穴“花果山”,孙悟空老家真的在此? 

文丨周中金 朱金城


2025年7月17日,《黄冈日报》理论版刊登了朱志勇、吴学书的调研文章《武穴太平山为〈西游记〉“花果山”原型?》;7月23日,《湖北日报》客户端发布长文《揭秘〈西游记〉“花果山”原型——武穴太平山》两篇报道在武穴城乡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游文化讨论热潮。  


图片


事实上,武穴太平山与花果山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地就有一位老先生提出“太平山就是花果山”的说法。但由于当时经济发展受限、信息传播不畅,这一观点并未引起官方重视。然而,60多年来,“花果山”的地名一直在民间口耳相传,西游神话故事充实着人们的茶余饭后。如今,由神话照进现实的“通天河、仙人湖、蟠桃园、高老庄、花果山庄”等文旅产业,正在带动山区百姓增收致富。 


图片

那么,孙猴子的老家真的在武穴太平山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深入武穴市余川镇,探秘传说中的“花果山”。


一问:最早提出“太平山即花果山”的神秘老先生是谁?

在太平山深处的西来古寺,民间传说自隋末唐初便开始供奉齐天大圣,寺内还有一尊石猴雕像。据当地村民介绍,寺庙最后一任住持俗姓柯,法号正禅,于1985年去世。许多老人回忆,正禅法师生前常说:“这里是《西游记》的发源地,孙悟空的老家就在太平山!” 


图片


笔者来到太平桥村刘垸,74岁的老村支书刘堂义回忆,40多年前,正禅法师经常讲述太平山与《西游记》的关联,甚至指着寺内的石猴说:“这就是孙悟空!”文革期间,为躲避“破四旧”,正禅法师将石猴藏于庙旁的老树洞中,每天傍晚悄悄上香一支,生怕被人发现。直到2014年6月,这尊隐藏近半个世纪的石猴才重新现世。 


图片


除了石猴,太平山还有“猴王出世石”“仙人洞”“石船峰”等景观。刘堂义说,当地一直流传着“神猴出世”和“菩提打坐”的传说,与《西游记》中“石猴撑船漂洋过海拜师学艺”的情节高度吻合。 


图片


与刘堂义说法相一致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苏连云港工作的太平桥人、67岁的刘志华也证实,上世纪80年代初他回乡探亲时,正禅法师听说连云港也有个“花果山、水帘洞”,立即反驳说:“太平山才是花果山,孙悟空是广济人!”语气斩钉截铁。


图片

刘志华说,当时他刚刚随武汉的00814部队整体转业到国家化工部直属的连云港碱厂工作,对当地的花果山也不是很了解,但当时连云港的西游文化已经在全国声名鹊起,所以他回乡探亲对太平山的花果山传说就特别留意,希望家乡也像连云港一样重视西游文化建设。2001年西来古寺重修西仙阁,他为此还捐助了100元善款。

2003年7月5日《鄂东晚报》刊登了武穴人王筱春的文章《花果山与太平山》,文中提到:“早在40年前,太平山上有一位老先生就曾说过,《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和水帘洞,跟太平山一模一样。”换句话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太平山与《西游记》的关系。


图片


22年过去了,回头再看看王筱春先生写的那篇文章时,人们才“恍然大悟”!随着西游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则渐渐接受并深信不疑太平山与《西游记》的渊源关系了。而文中所提到的那位神秘老先生究竟是正禅法师,还是另有其人?也许,这永远是一个谜,因为王筱春先生已经作古多年!


图片


二问:武穴的“花果山”传说究竟起源于何时?

笔者通过调研得知,武穴的西游文化并非近年才兴起,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2003年3月,武穴市余川镇委、镇政府编纂的《余川风采》一书,在“名胜古迹”栏目就辑录了《西来古寺》一文,描述了西来古寺周边许多景点与《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关联:“仙人洞”传说是菩提老祖即孙悟空的师父打坐修炼的地方;“桃树岭”传说是神猴栽种蟠桃之处;彭河水库附近有“白马寺”“黄牛院”被称为“牛魔王”洞府;藏密洞内泉水长流不息洞壁上还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恰似花果山的“水帘洞”。

2008年4月,时年64岁的余川供销社退休干部陈良先生的著作《横岗山传说》,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列举了“西来古寺”“猴王出世”“仙人打坐”“藏密洞”“石船”等30多个与西游记相关联的天然景观和民间故事,进一步夯实了武穴“花果山”的文化基础。


图片


以上这些载入官方著作和公开出版物中的西游故事及原型景点,足以证明“花果山”这一地名早已在武穴民间扎下了深深的根基。“神猴出世、护佑百姓、降妖除魔”的美丽传说,也已幻化为山区百姓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

更引人注目的是当地桃树岭村冯氏家族的西游情结。1961年12月,当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下“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后,青年教师冯树斌敢为人先,分别将三个儿子取名为金猴(京侯)、奋起、千钧(千军),这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寓意深远。


图片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冯家后人依据山区民间传说,潜心参与西游故事搜集整理、景点挖掘,使这一文化瑰宝得以走出深山。冯树斌的大儿子冯京侯,也是教师出身、后又转为行政干部,现已退休他始终坚定地说:他家五代从教,而且自小就听爷爷讲“花果山的传说”“孙悟空、牛魔王的故事”。他认为,“太平山就是花果山、孙悟空就是广济人”的说法,至少从他太爷爷就开始流传了。2019年2月,“匡山西游世家”的金字匾额高高悬起,或许百年之后,这将成为武穴匡山西游文化的重要象征


图片


冯京侯的坚持,应该是来源于其骨子里的西游文化自信这一点,与千里之外连云港“花果山”的首倡者李洪甫先生(已故),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洪甫对花果山的执着研究,同样源于伟人1958年所说的一句话“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今连云港)云台山”。


图片


经过20年的不懈研究,1978年李洪甫先生的论文《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在《江海学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相继刊发,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关注。1982年10月,全国首届《西游记》研讨会先后在淮安和连云港两地举行,李洪甫的“花果山专论”发言被广泛认同。会后不久,国家文物局在编纂《中国名人名胜录》时,依据他的研究结果,认定连云港的云台山为花果山。1987年,“花果山”的地名正式出现在地图上。


图片


冯京侯认为,从文化渊源上讲,武穴与连云港两地的花果山都与伟人的经典语录有关;从时间上溯来讲,武穴太平山的花果山传说不会晚于连云港云台山,甚至可能还要早,只是缺乏系统性挖掘而已

三问:武穴“花果山”的社会认可度有多高?

翻开中国地图,“花果山”多达十几处,尤其以江苏连云港、河南宜阳、山西娄烦等地最为知名。那么,在如此激烈的“花果山”之争中, 武穴太平山凭什么脱颖而出? 

武穴“花果山”原型景物和西游神话传说,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虽不能等同于正史记载,但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实物佐证,正在逐步提升全国学术认可度和文化影响力。就如同当年连云港的李洪甫研究云台山为花果山原型一样,武穴正通过正史、方志、山志、石刻等资料进行全方位印证。


图片


2013年以来,武穴市相继成立了“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西游记文化研究课题组”“西游文化产业协会”等研究机构,与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淮阴师范学院西游记研究中心、连云港市西游记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开展了广泛交流,成功举办了“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讨会”,武穴因此获得“《西游记》成书背景地”的称号。

12年来,武穴本土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对匡山(太平山)与《西游记》的关联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特别是朱志勇、吴学书的《揭秘〈西游记〉“花果山”原型一一武穴太平山》一文中,从地理特征、民间传说、历史文献等多角度论证了太平山与花果山的关联性,进一步推动其进入主流视野。


图片


连云港云台山因李洪甫的学术研究和国家文物局的认定虽占据主流地位,但武穴太平山的独特优势仍十分明显:一是故事情节完整:从“石猴出世”“撑船漂洋”到“拜师学艺”,太平山的自然景观与《西游记》前七回情节链高度契合,而连云港花果山更侧重“水帘洞”单一场景。二是民间活态传承:武穴的“花果山”传说未因学术争议中断,反而通过家族、宗教、地名等载体持续活化,如冯氏家族五代人的西游文化传承。三是文化根基深厚:西来古寺的石猴崇拜比《西游记》成书(明代)早数百年,证明太平山的神猴信仰并非受小说影响才出现,而是自古有之。“孙悟空是广济人”,在民间口耳相传数十年,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神猴护佑百姓的传说,在当地流传数百年,与《西游记》的“齐天大圣”形象高度契合。 

图片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吴承恩直接到访武穴的史料,但研究者提出,吴承恩曾任蕲州荆王府纪善已成为国内学术共识,而武穴在明代属古蕲州府管辖、地理相近,其创作可能吸纳了鄂东民间传说,著名《西游记》成书研究专家蔡铁鹰、徐习军、竺洪波等对此高度认同,蕲春学者郑伯成还考证出了吴承恩在鄂东的采风线路图


图片


相比之下,许多地区的“花果山”说法是近几十年为发展旅游而提出的,缺乏历史依据,而太平山的西游文化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它有千年石猴信仰、有高度契合的自然景观、有扎实的学术研究、有成熟的文旅开发。 


图片


诚然,“花果山”可以有很多,但“孙悟空的老家”或许只有一个。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文旅产业的升级,武穴太平山有望成为全国公认的西游文化发源地之一,让“齐天大圣的故乡”成为武穴市的一张金名片!


责任编辑:张九冬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