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珍档探秘⑩:毛主席两次视察黄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开局
湖北日报 2025-08-12 08:47:24

编者按:以档案为媒,探寻中国钢铁工业的文明基因,书写新时代工业文化传承的新篇章。黄石市档案馆策划推出《珍档探秘——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系列短视频。该片以10集篇幅聚焦黄石“青铜古都—钢铁摇篮—工矿名城”的发展历程。经授权,楚天书局新媒体平台今起刊发第十集,敬请持续关注!

第十集:毛主席两次视察黄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开局

在黄石市档案馆,存放着一组有关毛主席两次视察黄石的珍贵档案照片。照片中毛主席和蔼可亲地与工人们交谈、大汗淋漓地查看炼钢情况,尽管我们保留下来的只是一张张黑白照片,但它却传递出毛主席对工业强国的殷切期望。这一切的缘分,要从一次“临时起意”说起。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一行人乘坐“长江”舰视察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这一时期,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在谋划,要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钢铁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毛主席在船舱里听取了时任黄石市委书记杨殿奎关于黄石和大冶钢铁厂民主改革情况的详细汇报。毛主席听完后十分赞许地说:“民主改革搞得好、应该搞。”此时,岸上灯光闪烁的黄石,进入主席的视野,他立刻提出要上岸看一看。负责保卫的同志为了主席的安全,劝阻说:黄石连马路也没有,很不方便。毛主席却说:“路不好,我就是骑毛驴也要去看看。”拗不过主席,“长江”舰停靠在黄石江段,毛主席下船后直奔大冶钢厂。

从炼钢、铸钢、锻造一直看到轧钢,兴起的时候,毛主席还细细观察铁水的熔炼情况,并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着玩笑:“你们这工作可不轻松呦,还是咱们工人有力量。”一直到晚上8点多钟,毛主席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并殷切嘱托:“希望你们把这个厂办大办好!”。

简短的话语,如同定海神针,极大鼓舞了广大建设者们。短短5年时间,大冶钢厂就成为一个年产40多万吨的全国大型钢厂,被誉为新中国“特钢长子”。

1955年,我国开始投资建设新中国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钢铁公司。1958年9月13日,终于建成投产。这一天,毛泽东亲临武钢,出席了第一炉铁水出炉庆典。按照行程安排,毛主席将直接前往安徽视察,可是,他却提出要再到黄石去看一看。

1958年9月15日,毛主席登上了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站在矿山180米处开阔平整的地方,手持矿石,跟工人们了解矿石的品位、成分,他一面走一面询问生产情况。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视察的铁矿山。毛主席手托铁矿石的雕塑如今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著名地标。

中午,毛主席驱车来到黄石市委机关大院,与工作人员亲切会见,合影留念。

下午一点三十分,毛主席第二次视察了大冶钢厂。他首先来到炼钢车间,先后查看了四、五、六号平炉的生产情况。炼钢部门同志找来一副蓝色眼镜递过来,毛主席接过眼镜,仔细观看了炉子里沸腾的钢水。在轧钢厂,毛主席望着一片新厂房高兴地说:“你们厂变化真是快,我简直认不出来了。”毛主席的两次视察,给予黄石人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全面促进了黄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工业项目(简称“156项目”,实际实施150个项目)和国家确定的694个限额以上工业项目为建设重点,初步建立国家工业化体系,这些重点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等重工业部门,目的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国家工业化体系。大冶有色冶炼厂和大冶铁矿(隶属于武汉钢铁公司),正是其中的两个重点项目。

“一五”期间,黄石新建和扩建了多个重工业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1亿元。其中,始创于1953年的大冶有色冶炼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兴建的五大铜基地之一。(1973年1月,大冶冶炼厂更名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主要产品粗铜约占全国粗铜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大冶铁矿则于1955年开工重建。1958年6月建成投产后为新中国钢铁项目提供了超过200万吨铁矿石,占全国供应量的重要份额,也是全国十大优质铁矿生产基地之一。“一五”“二五”期间,黄石的城市规模快速扩展,已初步形成新下陆、龚家巷(属今西塞山区)、黄石港三个工业区,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工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从沿江小镇成长为工业新城,除了有毛主席两次亲临鼓励,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邓小平、董必武、陈毅、叶剑英、胡耀邦、李先念、杨尚昆、肖克、何长工、陈丕显、伍修权、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各种方式关心黄石的工业发展,对黄石人民寄予厚望。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华夏,黄石迎来新契机。

黄石建市后,大冶钢厂、大冶铁矿、华新水泥厂等近30个重点工业项目先后建立。“一五”“二五”计划时期(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黄石工业总产值总量在全省排名仅次于武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黄老二”。

“一五”计划时期,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0713万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共计66872万元;1957年,黄石工业总产值达到2.05亿元,比1949年增长28.6倍,比1952年增长2.58倍。

“二五”计划时期,黄石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1958-1960年共建设235个项目,为“一五”时期的1.3倍。完成各类投资额5.02亿元。其间1958-196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共计113814万元。

三千年前,黄石大冶铜绿山,第一炉火熊熊燃起,此后千年长明,从未熄灭。从张之洞兴办洋务建厂,五大厂矿助推黄石港埠初现繁荣;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黄石工业企业毅然西迁;再到和平解放后湖北首个省辖地级市诞生;最终黄石成为新中国的“工业粮仓”,时代也翻开了崭新篇章。可以说,工业精神,是这座崭新城市的立市之基,更是繁荣发展的源动力。而今,这个“点石成金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与转型升级中必将续写传奇、再铸辉煌。

扫码观看《珍档探秘》👆

扫码关注黄石档案视频号👆

责任编辑:陈珊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