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团风“花果五云山”的甜蜜革命:一个乡镇的黄桃产业突围记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11 09:06:08

五云山的桃

曹红生

六月三伏炎热季,五云山上万人迷!

绿浪翩翩随风舞,金霞点点压枝低。

香满暑天一百日,甜透江水九分饴。

如此佳肴何处有,牛车河畔再往西!


今天回头看,我们的黄桃始于2015年的,原王道村舒氏兄妹,从湖南引种的四十亩黄桃,推广于2019年脱贫攻坚的黄桃产业项目,其中邹冲、金盆、原张冲、凤凰等村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村”,虽然种成功了,但拢共不足二百亩。

真正大面积推广的是在2021年末。

那时换届刚过,按照报告中产业发展“南茶北果中休闲”思路,建设“春秋问津地,花果五云山”的五云山片区,我们确立了每年发展黄桃1000亩的工作目标,邹冲(二期)、王凹、九仙山等村积极响应,这一年的1000亩就这样落实了。

未曾料到的是,2022年迎来了一场大旱,不仅梅雨期无雨,六月三伏天气炎热,当时有人说,“万物几乎停止了生长”。

直至当年的十一月底才有所缓解,只记得国庆节有的山林还发了火,以至于我们都全员上班,守在一线,严防森林火灾。

不过,在大家努力之下,引水抗旱,再加上黄桃比较耐旱,苗子基本成活。

这个时候,关心我们黄桃的领导不相信了,“是不是那个事哦?”还专程来暗访,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所有的黄桃园,都是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很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2022年底,丁垱、孔子河、井边寨、五云山、竹林湾、赵泥畈、栗术、凤凰(二期)等村,也在我们的号召之下,借势发展黄桃,又一个千亩到位了。

近两年眠龙、宋岩、九仙山、钓鱼台、响水桥(二期)等村又陆续发展了起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前后五年的坚守,黄桃产业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算是“开了个好头”:

规模将近五千亩,每年五、六、七月都有黄桃上市,且近半数的村在发展,品质还没有哪个不说好!

由此,我们的同志自信地说。

发展黄桃,多年的接续努力,心血没有白费;还有,县里给我们的产业项目,也算没有浪费!

由此可见,五云山片区是非常适合种植黄桃的,这在我的上篇小作文《“磨剑”》中进行了论证。

但光种好还远远不够啊?!

建设好五云山,以“黄桃为媒”,我们必须做到,既要绿化,还要美化,更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我们的老百姓,以及村集体增收。

那么,这就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黄桃的一、二、三产业,实现协同发展了!

我们坚持边干,边思索,“一年接着一年干”,适时提出了以下三个黄桃发展原则:

“与问津文化的互动做黄桃”,“以发展旅游的目标做黄桃”,“与牛车河景区的同频共振做黄桃”等“三个理念”指引,从而系统、全面、持续地建设五云山片区。

为此,我们还在做,或正在做三项基础工作:

一、给黄桃“起了个名字”。

2022年初,县里要求我们做好国家地标优品——谢河辣椒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深入进去后,发现“谢河辣椒”,已注册商标了,但是是被一个与“谢河辣椒”无关的,外地的,职业注册人几年前就“抢注”了。

大家对此不禁瞠目结舌,最后,我们在县人民法院的支持下有偿地“要”了回来。

这个“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我们,领导说,“要有品牌意识,再也不能,你们生伢,别给起名了,再也不能让你们的黄桃,走这个老路了。”

于是,我们及时动手申请黄桃商标,其中邹冲村认识最高,也最积极;但是“五云山”早已被河北某企业注册,以相同的经营范围注册了,怎么办?

那就换个相关的名字吧。

在县市场局支持下,“花果五云山”“起雾岗”商标迅速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并制作好了LOGO。

特别是“花果五云山”商标,既契合“春秋问津地,花果五云山”的片区发展定位,又体现了五云山的特色“花和果”,更是神奇地与《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偶遇”,只不过是我们还多了“五片”云彩,更有“个性”而已。

后来,我们还把“花果五云山”商标,作为淋山河黄桃的区域性商标,前提是要按照我们的“五个统一”(黄桃种植品种、标准、模式、包装、销售渠道)规定落实,这样的基地才能共享这个品牌,原来的“麻猫山”商标仅由持有人享有。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给黄桃取名字”的“推广活动”,后来还带来了“连锁反应”,这几年我们的农产品、美食等商标注册真是“一发而不可收”。

如,淋山河的“富溪”下饭菜,“永铭”“团铭”茶叶,“詹家湖”特色鱼,“淋山河”扪油粑,“淋山河”大包面,“古问津·桃花源”农旅等商标都已“横空出世”,成功注册,有的还实现了授权加工,有的还长期在线上销售。

二、给村里“定了个规矩”。

在这几年的黄桃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了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大带小”。

也就是每年1000亩的基地建设,分配到不同村,除了百把几十亩的小基地外,我们还要求至少建设一个“大基地”,且连片规模在五百亩以上。

对于“大基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规模大”,还要有“配套”,必须要抽槽整带,抗旱的设施要有,镂空围挡必须要有,出进基地的道路要纵横、连贯、畅通,并努力打造成农家乐。

在此理念支撑下,“起雾岗”农家乐(民宿),“九仙山”公园,“快活林”户外休闲基地,“问津·桃园源”烟墩垴景区,“天宁山”果园民宿基地(黄桃、翠梨二号),“大塘角”茶果旅游等,都已成“雏形”了。

二是坚持“老带新”。

我们的黄桃发展经历了“初始试种”,“小样发展”后,为全镇规模发展黄桃积累了经验,更是得到了相关村的深度认可,如邹冲、凤凰、响水桥等村,因为有“不菲”的收入,所以它们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我们一方面要求它们再发展,做二期扩大规模,在全镇要起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提供机会,让它们为兄弟村的黄桃发展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让“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示范带动,效果会更好。

三是坚持“亲自上”。

至少在发展黄桃上,我们有三个要求:

一要村级亲自“做”项目,也就是项目由村级公司牵头去做,其中劳务做“点工”,机械记“台班”,物料自“采购”,党员代表当监工,绝对不能“一包了之”,“一包了事”。

二要村支书亲自“管”黄桃,要把黄桃的“插、种、管、收”及技术推广亲自抓在手上,要“当自家的事”,要“当儿看”,并要求做到“三个不允许”:

坚决不允许村支书当“甩手掌柜”;坚决不允许村级在挂果前对外“发包”;坚决不允许村级基地自创品牌。

三要镇专班人员长期研究黄桃,要懂技术,善管理,会推动,有节奏,能掌控地发展黄桃。

三、给黄桃“谋了个出路”。

种得再好,创造不了经济效益是不会持久的,村里也不会接受的,那么规模发展黄桃就是一句空话。

怎样将黄桃“变现”,我们一直在努力。

千方百计地“找销路”。

去年,第一个“1000亩”黄桃挂果了,但受灾了没么产量,销售压力也不大。

今年是第二个“1000亩”挂果期,从现在来看还是个丰收年,只不过产量还没有达到预期。

不过这可以理解,毕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干这个事,因为没有个十年、八年,这个产业是做不出来的。

新春刚过,我们的黄桃专班袁、曹两个同志,就行动起来,牵头着手谋划市场。

通过镇、村的群策群力,今年黄金、锦绣系列品种的两个挂果期,有几个销售渠道正在“瓜分”我们的黄桃。

一是武汉水果批发市场代为销售。其价格随行就市,水果行只提5元劳务费,每天“货拉拉”及时补货,卖完微信上结账,很是快捷,便宜,方便。

虽然这个门路已打开,价格也可以,但初次“试水”,我们的村支书总还不能“放心”水果行。

二是黄商集中采购。今年我们专班带着各种检测数据及样品黄桃去黄商,被他们一眼就“瞧中”,给出的价格也比较可以,丁垱、响水桥、九仙山等基地的黄桃,每天百把几十件源源不断走出深山,成了我们兜底的销售主渠道。

三是线上订购、电话邮购及采摘。这主要集中在五云山、邹冲等村基地,价格都在10元及以上,还上了832平台,销售情况较好。这种形式得到了县总工会及各机关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县总工会还专门发出倡议,要求各机关单位给予支持。

当然我们还联系了随州的加工厂,“拿桃子换罐头”,“有多少送多少”,且“大小不论”,还可在六、七成熟时采摘,可惜价格不高,所以一笔也没有成交,但却给了我们底气。

其实,在黄桃销售上我们并不捉急,除了在明年再想办法做冻干、烘干等休闲食品,饮品加工外,还有个“大”的市场值得我们努力。

那就是打通问津书院与牛车河的连接线,我们称为“牛津大道”,共有19.5公里,目前已通行10公里,还有9.5公里路基这两年已完成,我们的黄桃、水蜜桃、猕猴桃等基地、水库、古刹多在牛津大道沿线。

该大道一旦形成,将成为“花果大道”,到那时“春赏花,夏赏果,秋看叶、东看雪”,把问津书院、五云山、牛车河、大崎山等景点一线穿珠,游客可以一路熏陶问津文化、红色文化,赏花果,还亲山乐水,何其美哉!

千方百计地“做配套”。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山区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3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是黄桃的“最爱”,但出进的道路一般有问题。

围绕“游客进山,山货出山”,基地的产业路,出进的“四好路”,连接干线的支线路;环库路,盘山路,运输路;水泥路,沥青路,在交通、农业农村、水利等单位的支持下,我们修了不少。

同时,为了解决雨季、风天对黄桃的伤害,今年在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林间地头”的冷库也修了起来,黄桃的“错峰、避险、冷藏”等措施也到位了。

千方百计地“谋开发”。

除了成功联系武汉、随州、宜昌等地企业加工罐头、饮料、果粒外,我们还联系了伯森大健康公司谋划研发酵素等产品,并配套500亩黄桃基地,也是未来可期。

当然,所有五云山片区(景区)发展理念、梦想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黄桃的种植”上。

因为桃花的雍容美丽,黄桃的香甜可口,基地的绿波荡漾,绿化、美化了五云山片区。

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打造“春秋问津地,花果五云山”才有抓手;对接问津书院,传承孔子文化才有希望;丰富牛车河,链接大崎山才有可能。

但要想把黄桃“种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是怕极端气候。

在我前期小作文《磨剑》里,我反复强调了黄金和锦绣系列黄桃,在我们这里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珠联璧合”,但那是在正常年景下,我们的黄桃有着“人人都说好”的魅力、影响力。

但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呢?

比如2022年长期大干旱,2023年岁末年初两次的冰雪灾害,以及在开花期,挂果季起大风,下大雨(雪),就麻烦了,那极有可能“望桃兴叹”,“欲哭无泪”了。

庆幸的是,我们这里极端天气少,且在“花、果”生长的关键时刻更少!

二是花果去留难。

如“疏花”,是指黄桃在花期摘掉部分花朵的操作。

这是为了调节树体养分分配,避免因花朵过于密集导致坐果率下降或果实品质不良。 ‌

如“疏果”,是指在黄桃成熟的过程中,“小鸡蛋大小”前,除去部分果实,让余下的果实有更加充足的营养和空间来生长发育。

这是为了促进黄桃的成长,改善黄桃口感,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

那么问题就来了:

花、果“疏”少了,怕果子不大,虫多,口感差;“疏”多了,又怕风大、雨大,花落了,果子少了,产量又上不来。

真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啊!

比方说今年,我们有的村支书就埋怨自己“花果疏多了”。

因为三月份在举办“桃花节”的时候,花不那么茂密,热烈,“花少了些”,氛围不够。

因为在六月份时与黄桃加工厂达成协议时,大、小桃不论,六、七成熟即可,品相无所谓等低要求,让村支书们又感觉应该追求数量,“以量取胜”最划算。

那么到底“多少为宜”呢?真的说不好,也捉不住,只有在学好技术,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再“与天斗”!

三是配套投入大。

前文说过,黄桃的生长就“地利”来讲,适宜300—1500米海拔,麻骨土且小阳坡。

但这样的地形地貌往往又有交通、水源、电力不便的问题,要解决好“地利”问题,这里面的投资往往是“大头”,如果没有村级支持,项目支撑,再加上“风不调雨不顺”,是很难及时收回投资的。

所以我们发展黄桃,推出了“摘桃子”的外向发展模式,也就是基地建好了,三年管到位了,“基地带着挂果找承包对象”,这样对市场主体很有吸引力。

总之,“难也好,易也罢”,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不是件容易的事;进一步能做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那就是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要“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不在乎一季两季得失!”

这样一想,我们发展黄桃产业的信心就更足了!

责任编辑:何顺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