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皮教发
实习生 夏艺宸
如何为缺失家庭教育支撑的心灵导航?在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中学,班主任丁凤华用一本自创的“心灵对话”本给出了温情的答案。在这里,孩子们记录点滴善行、倾诉内心困惑、学习彼此包容,让这本特殊的日记,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温暖灯火。
为留守娃独创心灵成长日记
蔡店中学,武汉市最偏远的乡村初中之一。全校近40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是留守儿童。“育人先育心,然而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需要承担起更大责任。”面对这一现状,扎根乡村讲台30年的丁凤华看得真切,“首要任务不是灌输知识,把心扶正了,学习才能跟上。”为此,她倾注心血,独创了一套针对性强、充满温情的德育工具——“心灵对话”本。
8月初,记者采访时看到,这本看似普通的A4方格册子设计精妙:“日行一善”鼓励学生记录微小善举,如捡纸屑、擦黑板、借饭卡等,强化“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念;“日行一恕”,当同学无意冒犯、朋友发生争执时,记录下自己选择包容而非“计较”的时刻,化解日常矛盾,培养豁达心胸;“一日三省”则是通过写心灵日记,倾诉那些无法言说的困惑与秘密——家庭的争吵、学业的压力、青春期的迷茫,甚至深埋在心底的自卑与孤独。“对于许多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的情绪出口。”丁凤华补充道,此外,还有“幸福银行”积分制,学生的善行能兑换“幸福币”,进而换取他人帮助,比如辅导功课等,形成互助共进循环。
今年中考中,班上双胞胎姐妹韩聪颖、韩聪慧,以优异成绩刷新学校近年中考纪录。姐妹俩笑着说,她们的制胜法宝就藏在互换错题本里:姐姐的理科本上有妹妹的娟秀解析,妹妹的文科本上有姐姐的逻辑框架。这份无声的学科互补,将竞争转化为共进的智慧,正是源于丁凤华的悉心点亮。
丁凤华独创德育工具“功过格”
小毅是班里的“偏科王”,他曾写道:“数理化能解难题,英语课却像听天书,真烦!”。注意到这些消极情绪,丁凤华没有停留在纸面的开导上。一次班级拔河,丁凤华特意把他安排在关键位置。绳子绷得紧紧的,却因力量不均而左右晃动,迟迟难以取胜。丁凤华抓住时机,指着晃动的绳子说:“看,光靠一两个人强不行!学习也一样,哪一科‘短’了,整体成绩这个‘桶’就盛不满水!”这堂生动的“拔河课”,让他豁然开朗。在丁凤华的持续鼓励和针对性辅导下,小毅最终圆梦武汉大学。
“即便孩子一开始是在编造故事完成记录,至少他在思考‘什么才是善?什么值得记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引导他明辨是非。”丁凤华曾这样回应“形式主义”质疑。而真实的改变,正逐渐生根发芽。
小瑜在“一日三省”中连续三次坦承抄袭作业并深感不安。丁凤华没有批评,而是带他走到学校假山旁。她故意往水池边走去,小瑜突然大喊:“老师别往前走!会掉下去的!”丁凤华回头,巧妙设喻:“明知道前面是水池,为什么还要往前走呢?”男孩瞬间领悟:“老师,我错了。”自此,抄袭与拖沓的毛病显著改善。成绩优异的丹丹因一次考试失误在“心灵对话”本中自责“让老师失望”。丁凤华笑着宽慰道:“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弦绷得太紧会断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不是取悦谁。”一番话让丹丹眼里的雾气渐渐散去。后来,她不再把师长的期待当作压力,成绩反而稳步提升,更添了几分从容。
一本本“心灵对话”,就这样如同一位沉默的“摆渡人”,载着孩子们的心事,悄然抵达丁凤华的案头;而丁凤华,则是那个在成长湍流中,稳稳掌舵的引路人。
学生坚持早起自由晨读
“抽签”读书会和“烟火”作文课
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丁凤华努力用一间“班级图书角”和一场场精心设置的“读书分享会”,为孩子们开辟一片丰饶的精神绿洲。
教室一隅,“班级图书角”静静矗立。图书来源多样:学校藏书、丁凤华自费购书、学生自愿暂捐(期末带回)。每周三,这片绿洲便迎来最鲜活的生机——读书分享会。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丁凤华设计了一套独特规则:分享者由现场随机抽签决定,表现优胜者获下一轮“免抽权”,而分享不够理想者则成为下一轮的“必须分享者”。“这无形中督促我们认真阅读、用心准备,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必须’却准备不足的人。”学生罗壮深有体会。
内向的徐汝熙曾是角落里的“隐形人”。当她攥着旧书摊淘来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初上讲台,声音发颤。但书中弗兰西在贫穷中倔强生长的故事,如同石缝里钻出的“天堂树”,深深震撼了她。她开始夜夜查字典啃读。当再次站上讲台,声音虽仍微颤,却不再躲闪:“弗兰西告诉我,起点再低,只要心里的树向上长,就没人能真正看低你。向上生长,本身就是尊严和力量!”教室里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那个总低着头的女孩,第一次迎着同学们赞许的目光挺直了脊背。
丁凤华在上课
丁凤华坚信“语文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她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烟火气”与“人情味”:“生活滋味,得真正‘活’过才能写透。”这句点拨,曾深深触动了文笔优美却略显疏离的学生丁佳慧。她悄然开启了一场“生活实验”——利用周末为母亲做早餐。那本从不离身的蓝皮笔记本,内容悄然转变:页页写满了细密的观察——母亲鬓边的白发、操劳手上被热油烫出的疤痕、接过早餐碗时眼底瞬间点亮又被藏起的微光……当月考作文题为《烟火人间》,丁佳慧笔尖流淌出的,不再是精致的空壳,而是浸润着汗水与温度的“灶火熏染出的、带着暖意与微呛的呼吸”。今年她成功考取中国政法大学。
阅读与生活的联结,也在丁凤华设计的其他活动中延伸。她曾自费购买花苗,开展“种花悟生命”活动:学生两人一组照顾一盆花,甚至亲自带他们到河对岸向村民借土。“初三压力大,但每天看到教室门口自己种下的明亮花丛,心情就变好了。”今年考入武汉大学的李迟爽回忆道,那片亲手浇灌的生机,也是对生命韧性的无声体悟。她还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晚霞满天的玉兰树下上写作课。“浪漫青春的氛围中,大家暂时忘掉了书本,和老师一起谈心,逐渐懂得生活和文字的温度。”韩聪颖记忆犹新。
毕业生回校看望丁凤华老师(后排右二为韩聪颖)
三代人扎根山区改写人生剧本
家访,在丁凤华三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崎岖的山路上,她一次次叩开学生的家门,也叩开了一扇扇紧闭的心扉。“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她常说,“但学会做人,是走好所有出路的路标。”
走进小博的家,丁凤华的心被揪紧了。父亲家暴,母亲出走,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少年喘不过气,学业几乎停滞,辍学的阴影近在咫尺。丁凤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伸出了手。校长蔡友华感慨:“那几年,丁老师总是把自己碗里的肉,一次次拨给小博。她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自费承担学生饮水、加餐等工作已成常态。”
丁凤华家访中
疫情来袭,网课成了必需,小博却连一部能上网的手机都没有。丁凤华当即联系学校领导,为他申请了在线学习的机会。“丁老师把手机塞给我,说‘路再难,书一定要读下去’。”那句话沉甸甸的,小博至今难忘。这份不离不弃的守护,点燃了他心底的火苗。2023年夏天,这个曾被命运抛入谷底的少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用知识彻底改写了人生剧本。
丁凤华选择扎根山区的讲台,这份情缘深植于血脉。她出身教育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乡村教师。1995年,她也站上了蔡店中学的讲台。三十年间,并非没有调往城区的机会。2017年,她曾短暂去往一所城区中学。然而,一次家长会却深深刺痛了她。“城里家长会坐得满满当当,交流热切;可想到我们蔡店,家长能来三分之一就不错了,来的多是沟通困难的爷爷奶奶……”那种强烈的对比和失落感,让她彻夜难眠。
韩聪慧、程丽佩、韩聪颖(从左至右)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目睹山区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的缺失,丁凤华毅然放弃了城区的便利,回到了蔡店中学。“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这是她最朴素也最坚定的信念,更是她对“育人先育心”最生动的践行。
在丁凤华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蔡店中学升学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多次获得黄陂区教育局表彰。其中,考取省级示范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
“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却拥有改变人生的最大权力。”丁凤华用这句话总结自己的从教生涯。从小毅拔河时那堂醍醐灌顶的课,到小博碗里那一箸满是温情的菜;从深夜批阅“心灵对话”本里那些稚嫩的心事,到为缺席的家长会忧心奔走……她以教育人的传承与无悔的坚守,在山区为一株株渴望阳光的“天堂树”培土、引路,点亮他们通往未来的心灯。
蔡店中学语文教师丁凤华已扎根乡村教育30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