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永军 程勇 明海英)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是中国乃至世界绿化史上一大难题。丹江口市“火焰山”造林人凭着“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数十年接续奋斗,书写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答卷,不仅让“火焰山”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还让当地群众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敢为人先 埋头苦干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丹江口市石鼓镇,曾有8000余亩红褐色山体夏天散发滚滚热浪,如同熊熊烈焰,人称“火焰山”,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丹江口水库主要污染源之一。1992年春日本专家考察后断言:这里将永远成为“不毛之地”。
“火焰山”人不认命。1993年3月,石鼓镇林业站站长朱秉启(已故)和12名造林员负责技术指导,全镇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火焰山”低洼地带开山炸石,填土种树。山上土层极薄,水土流失严重,树木难以生长。“白花刺是耐旱植物,适合在石漠化山地生长”的专家研判,让他们眼前一亮。1994年3月,朱秉启带领30名造林员穿梭陡坡沟壑,在“火焰山”方圆5公里的山坡撒播2000公斤白花刺种子。白花刺在石头缝里扎下根,发芽成长,不停地吸土聚肥,逐步改良土壤,“火焰山”石漠化扩展趋势被踩下刹车。一干就是5年,小树苗们终于在坚硬贫瘠的“火焰山”山底扎下根,成活率近90%。
信念如磐 不怕牺牲
“火焰山”跑水、跑土又跑肥,怎么栽树?造林队长徐泽成介绍:“在两条沟壑之间用石头砌成三角形谷坊;树苗带土,用地膜覆盖保墒,辅以生根粉和保湿剂;在树苗四周砌挡土石埂,防止水土流失冲毁树苗。”这样下来,树苗成活率可提高50%。
“火焰山”平均海拔200多米,岩石光滑,站不住脚,在山坡上植树十分危险。黄丹等22名队员在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作业,靠着一根绳子吊着打钢筋,钢筋上放树枝挡住流失的土,人造出树窝。队员们多次扎破手、扭伤腿,硬是在峭壁上栽下5000多株树。
山上植树最大的难题是保墒。2018年时任站长的朱辉升突发奇想:能不能研发一种滴灌技术,送一次水可以管上十天半个月。朱辉升边带队栽树边试验,研发出一种利用虹吸原理的滴灌节水装置,一桶水可以滴灌20天。2019年“一种匀速易控节水滴灌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经过不断改进,现在装置上配一桶水可管上一个月。
绿色发展 赓续前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火焰山”已栽下180多万株侧柏、大叶女贞、柑橘等林木,年保土11.79万吨、保水73.79万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山上戴“帽子”,山下结“果子”。“火焰山”片区建成优质柑桔1.2万亩、软籽石榴3000亩、中药材5000余亩、其他小杂果2000余亩,当地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荒山无言,绿树为证;丹心守井,清流北送。“火焰山”造林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走过33年的绿色长征路,建成了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湖北样板,大幅提升了丹江口市支点生态承载力,当地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火焰山造林人的33年坚守,是丹江口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缩影,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有写在大地上的绿色信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