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小型鲸类迁地保护“中国方案”传向全球
湖北日报 2025-08-06 19:28:34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通讯员 孙慧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五个年头。

2025年7月底,记者受邀踏访贵州赤水、湖北洪湖和武汉,长江沿线从禁渔到拆除小水电,再到迁地保护…禁渔工作一步步向纵深推进,交上一份合格的中期答卷。

IMG20250728085054.jpg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的码头

贵州赤水河从“几乎无鱼”到长江鲟野外自然产卵出苗

7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仁友村的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物多样性观测站(以下简称“赤水站”)。毕业于贵州大学的水生所助理工程师何雨琦正和同事一起对赤水站附近的鱼类进行回捕监测。

IMG_20250806_143359.jpg监测回捕鱼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摄

“体长35厘米,重6斤……”何雨琦一边测量一边报数据。监测期间,赤水站的研究人员都会在傍晚投放回捕设备,早上捞起来进行鱼类监测。“我们站点趸船附近总有一批鱼类‘常客’,他们好像知道这里很安全似的,总是回捕到一些‘老朋友’。”何雨琦笑着说。

然而,曾几何时,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赤水河,这条“红色河”“美酒河”遭遇危机。

1999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两度提案推动赤水河上游建立保护区,2005年保护区获国务院批准。2017年1月1日,赤水河率先实施十年禁渔,成为长江流域首条全面禁渔的河流,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的最后庇护所”。这一举措,比长江全面禁渔提早4年。

赤水河禁渔后,鱼类种群低龄化、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单位渔获量年均增至18.8公斤/船·天,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数量回升,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平均体重增加。

以禁渔为起点,针对支流小水电导致的鱼类洄游通道阻隔以及河道减脱水问题,2020年赤水河及其支流启动“拆坝战役”。截至2024年底,赤水河流域共拆除了320余座小水电,大同河等支流恢复了自然连通。

“拆除之后,还要根据鱼类生态需求尽量恢复河道自然状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说。科研团队引入仿自然修复理念,构建“阶梯-深潭”系统,恢复滩潭相间的生境格局。

IMG20250728115159.jpg长江鲟自然繁殖实验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摄

据统计,鱼类保护成效显著。长江鲟人工放流个体从2017年的4尾增至2023年的286尾。2024年,长江鲟野外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成功。2025年4月干流首次实现人工投放亲本自然产卵并孵化出苗。

IMG_20250806_143531.jpg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人工培育实验室。右为刘飞副研究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摄

“赤水河为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提供了示范样本。”赤水站站长刘焕章说。

长江老湾故道变身长江江豚野化放归训练场


“看到江豚了吗?”

“看到了!看到了!”

7月29日的湖北洪湖老湾故道,碧蓝晴空下,三头江豚突然跃出水面,银弧划破碧波。

人类的惊呼与江豚的欢腾交织,这幅人豚“两两相望”的画面,正是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成果的生动演绎。

wechat_2025-08-06_150508_163.png老湾故道江豚接二连三跃出水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摄

保护区1987年设立,1992年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初衷是保护“长江女神”白鱀豚最后的家园。随着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其近亲长江江豚成为核心保护对象,与中华鲟、胭脂鱼等共享这片135.5公里的长江中游江段。而河道蜿蜒、与长江贯通的老湾故道,因其独特水文环境,成为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前理想的适应性训练场。

从“就地守护”到“迁地复壮”,保护区画出长江大保护的清晰轨迹。2009年,老湾故道科研驯养基地项目获批,并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基地建设,最终建成国内首个长江江豚适应性训练实验站。自2021年4月开始,5头来自天鹅洲故道的江豚在此接受“特训”。2023年4月25日,其中两头“男宝”在完成2年特训后带着无线电发射机小背心,翻身跃入长江干流——这是全球首例迁地保护江豚回归长江自然栖息地。

IMG20250729100106.jpg监测“小背心”(2周后自然脱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摄

2025年5月,通过水下声呐等先进监测手段,科研人员确认它们已融入当地长江江豚野外种群,意味着长江江豚首次实验性野化放归取得成功,标志着“就地保护—迁地训练—放归复壮”在此形成闭环。

近年来,该保护区在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名片。2023年,“老湾豚类研学宣教中心”建成,与升级后的科普馆联动,让保护理念扎根群众。

如今的老湾故道,江豚踏浪、芦苇摇曳、群鸟盘旋。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预示着“微笑天使”重返长江的光明未来。

首创小型鲸类迁地保护“中国方案”

7月29日,武汉东湖之滨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里,“最后的白鱀豚”淇淇的标本静静陈列,仿佛无声诉说着长江生态曾经面临的危机。

作为长江干线流经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湖北水域牵涉广、渔民多,是十年禁渔的主战场。曾几何时,长江承受沉重生态代价: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白鲟宣告灭绝、长江江豚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为 “极度濒危”。

十年禁渔以来,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种群数量出现止跌回升。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江豚自然种群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至2022年的1249头;鳤鱼频频现身;中华鲟年繁殖苗种破百万尾;“长江三鲜”之一的长江刀鱼,年产量由不足历史最好水平的5%恢复到80%以上。

mmexport1753769480164.jpg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内,长江江豚正在被饲养员投喂小鱼。(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五个年头,到中期关键性节点。水生所专家称,越是到了中期,护渔越不能松懈,工作力度不能减。长江的鱼类大多属于鲤科鱼类,往往需要3-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完成下一代的繁殖。只有禁渔达到了十年,才可以保障它们有2-3个世代的繁衍,实现种群数量的稳定。

近年来,科技为长江大保护保护赋能。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联合多家保护区和相关科技单位建成了鲸豚类实时声影像智慧监测平台,“数字江豚”项目实现全方位监测。

在水生所白鱀豚馆里,7月初刚刚给江豚淘淘过完20岁生日,这已经接近人类的80岁高龄。近年来,这里已成功繁育出3头二代江豚,标志着长江江豚人工繁育技术日趋成熟。据悉,白鱀豚馆已实现了对长江江豚怀孕全过程的胚胎影像监测,构建了不同阶段的孕期影像图谱。

2025年3月,声学智慧监测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的监测和保护。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近年来,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实现了历史性止跌回升。中国形成了珍稀濒危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方案”,江豚迁地保护模式成为全球小型鲸类迁地保护首个成功范例。

十年禁渔,久久为功。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要修复生态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湖北正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向纵深发展,让一江碧水载着鱼跃豚欢,惠泽后世。

责任编辑:柯冬林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