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权威解读!秭归与“秭归鸟”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06 16:53:18

近日,中国内地歌手刀郎在宜昌首发自创歌曲《秭归鸟》,引起轰动和热议。这首歌曲取材于流传于秭归大地的古老传说“秭归鸟”,既涉及地名,又涉及鸟名,更涉及秭归人民对屈原的深厚情感,内涵丰富。我们有必要进行基本介绍,以飨读者和“刀迷”。


图片

图 | 魏启扬/摄


“秭归”是地名。


据《秭归县志》记载,最迟在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前就有“秭归”县名,[1]且与屈原有关。


屈原《离骚》云:“女媭(xū)之婵媛兮,申申其詈(lì)余。”女媭是谁呢?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云:“女媭,屈原姊也。”[2]东晋袁山松(有称袁崧)认为秭归县名由此而来,其《宜都山川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而詈余’也。”[3]意思是说:屈原有个贤慧的姐姐,听说屈原被放逐,也回到故乡,劝导屈原放宽胸怀,乡人都希望屈原听姐姐的劝告,因“姊归”而名曰秭归。


《辞源》“秭归”条称:“秭归,县名。属湖北省……汉置县,属南郡。……古代传说屈原生于此地,原放逐前暂止此,原姊亦来归,后人因名其地曰秭归。秭、姊音同。”[4]


《汉语大字典》“秭”字条也说:“秭,通‘姊’。《后汉书·和帝纪》‘戊辰,秭归山崩’,李贤注:‘秭归县,属南郡。……袁山松曰:‘屈原此县人,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秭亦姊也。”[5]


可见,“秭归”地名由“姊归”演变而来。


自此,秭归人都亲切称呼女媭为幺姑儿、屈幺姑。


图片


“秭归”也是鸟名。


长江三峡及秭归县一带,有一种嘴为赤红色的鸟常年栖息于此,名为杜鹃,也叫布谷鸟。


屈原作品写到这种鸟,称作“鹈鴂(tí guī)。《离骚》曰:“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汉语大字典》“鴂”字条注音为“guī”,并释曰:“子规鸟。《类篇》:‘鴂,子规鸟名。’”[6]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云:“鹈,一作鷤(tí)。”[7]


“鹈鴂”也作“鷤鴂”,西汉扬雄《反离骚》有“恐鷤鴂之将鸣兮,顾先百草”。


图片

图|秭归鸟(杜鹃鸟)雷勇/拍摄于秭归县沙镇溪镇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贾谊传》云:“鷤鴂……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䳏(guì)与鴂同。”[8]颜氏认为“鷤鴂”也作“鷤䳏”,即子规、杜鹃之鸟名。


屈原的弟子宋玉也提到这种鸟,而且直接称作“姊归”鸟,其《高唐赋》有“姊归思妇”[9]之语,“姊归”“思妇”都是鸟名。


概因“秭通‘姊’”之故,有的版本,如姚守亮、程本兴《宋玉辞赋注译析》[10]、王孔庚《屈原、宋玉与宜城——原著赏析、历史考证、学术探讨》[11]等,将“姊归”写作“秭归”。


汉代司马迁《史记·历书》亦有“百草奋兴,秭鳺(guī)先滜(hào)”记载,东晋徐广说:“秭音姊,鳺音规。子鳺鸟也,一名鷤䳏。”[12]


清代朱珔(jiàn)《文选集释》说:“《尔雅·巂(guī)周》郭注云,子巂鸟出蜀中。郝氏谓子巂即子规,又作秭归。《史记·历书》‘秭鳺先滜’。‘又作姊归’。《高唐赋》‘姊归思妇’,杨雄赋作‘鷤䳏’。‘鷤䳏’之声转为‘鹈鴂’。”[13]朱氏认为“鷤䳏”依声之转即为“鹈鴂”,此与颜师古所言“䳏与鴂同”意同。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释“杜鹃”:“子规,亦作秭归。鶗(tí)鴂,音弟桂,亦作鷤䳏。……鹃与子巂、子规、鶗鴂、催归之诸名,皆因其声似,各随方音呼之而已。”[14]李氏认为因方言的不同而使称呼不同。


清代方以智《通雅》说:“催归、杜宇、子鹃、秭归、谢豹、皆怨鸟子规也。”[15]


由此而知,鳺、鴂、巂、䳏、规,同音而互为通转,并且都为鸟名。子、秭、姊、鷤、鹈古音同。子巂、秭鳺、子规、姊归、秭归、鹈鴂、鷤䳏、催归、杜宇、子鹃等,不仅皆为鸟名,而且是一鸟多名,是名称最多、被赋予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种鸟。秭归现在统称为子规鸟或秭归鸟。


图片

图 | 秭归鸟(杜鹃鸟)(来自网络


千百年来,秭归留下百余个屈原传说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秭归鸟的。


传说故事中,屈幺姑演变为屈原的妹妹,秭归鸟即由她的精灵幻化而成。


具体故事情节有多个版本,个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一个版本说,屈原自投汨罗殉国后,遗体被神鱼托回秭归,屈幺姑具衣冠礼葬,墓建成后,她哭得声嘶力竭,一头撞在墓碑上,一股鲜血流出,一道红光升起,一只小鸟在峡江上空的红光中展翅高飞,声声呼唤“我哥回!我哥回……”其声凄厉,婉转怆凉,啼声连连,直到口角流血,变成嘴为赤红色的鸟。秭归鸟因此叫“幺姑鸟”“我哥回”。[16]


位于秭归县城的凤凰山上,紧邻屈原祠建有屈原衣冠冢,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衣冠冢与这个版本的秭归鸟传说有某种历史渊源。


图片

图 | 魏启扬/摄


“秭归”作为地名或鸟名,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奇妙的是,屈原在其作品中多次以鸟自喻。如《九章·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屈原自喻,生楚国也。虽易水土,志不革也。”[17]


再如《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黄永玉与萧桓《楚辞选》注此:“诗人这里是借‘鸟飞反乡’‘狐死首丘’来比喻自己对故国、故都的眷恋之情。”[18]说明屈原如鸟不忘故乡,虽然遭受放逐仍睠顾楚国。


正如王逸《楚辞章句》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fú)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19]


屈原以善鸟自喻,表达深厚的家国情怀。


秭归鸟的传说,表达了家乡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图片

图 | 游江招魂


刀郎有多首作品写到屈原,足见他对屈原满怀景仰。这首《秭归鸟》歌曲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刀郎也热爱屈原的家乡秭归。


图片

图 | 由AI生成


注释:


[1] 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秭归县志·大事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6页。


[2] [17] [19](汉)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6页;第113页;第2页。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第757页。


[4]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等编《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250页。


[5]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1084页;第1919页。


[7](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39页。


[8] [15] 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404页;第406页。


[9] (南朝)萧统主编,张启成、徐达等译注《文选》(二),中华书局,2020年,第1195页。


[10] 姚守亮、程本兴编注《宋玉辞赋注译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第37页。


[11] 王孔庚著《屈原、宋玉与宜城——原著赏析、历史考证、学术探讨》,中国社会出版社,2022年,第175页。


[12](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全十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1255页。


[13] 崔富章、李大明主编《楚辞集校集释》(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06页。

[14](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2665页。


[16] 卢丹主编《屈原传说》,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18] 黄永玉绘,萧桓注《楚辞选》,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121页。


作者简介


谭家斌,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文保中心)三级研究馆员,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宜昌市屈原学会副会长。从事屈原文化研究,著有《屈学问题综论》《诗魂遗响——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与屈原》《屈原颂——历代咏颂屈原诗歌选注》《〈天问〉解读》《屈原祠》《日月同光——秭归县屈原文化物质遗产》《屈学文集》《屈原文化百问》等。主编或参编屈原文化专著22部,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云梦学刊》《三峡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屈原文化论文80余篇。


马尚朝,湖北秭归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旅游景区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宜昌市屈原学会副会长,秭归县屈原学会会长。具有行政、企业等多重工作经历,现供职于秭归县文联,任党组书记。出版有心理学专著《情感说服时代》《后悔的真相》,屈原研究专著《屈骚心理探幽》,与人合著出版《屈原文化百问》,发表屈原研究文章30多篇。




来源:秭归县文联

责任编辑:张晓雪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