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通讯员章竞兮)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红心筑梦”实践队走进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为当地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艺术课程。实践队通过“彩笔生花勾脸谱”“花鼓传韵润童心”“编钟挂饰DIY”“传统纹样书签创作”“黏土捏制随州美食”及“童言童画·共绘家乡”等多样化活动,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在艺术创作中厚植家国情感。
“彩笔生花勾脸谱”课上,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空白脸谱模板上自由创作,或临摹经典样式,或融入童趣想象,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在指尖绽放,既让孩子们领略了非遗艺术的魅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色彩感知与动手能力。
“花鼓传韵润童心”课程则聚焦地方戏曲文化。实践队员先介绍了随州花鼓戏的起源与特色唱腔,随后教唱简单唱段、演示基本身段。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哼唱,在互动中体会花鼓戏里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智慧,原本对传统戏曲陌生的他们,逐渐被那明快的曲调与生动的表演所吸引,让地方文脉在欢歌笑语中悄然传承。
作为随州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编钟在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编钟挂饰DIY”活动里,实践队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曾侯乙编钟的考古故事与音律奇迹,随后指导孩子们用卡纸、彩绳等材料制作迷你编钟挂饰。从剪裁钟体造型到绘制饕餮纹、云雷纹,再到系上铃铛点缀,孩子们专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当挂饰晃动发出清脆声响时,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心意相通,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传统纹样书签创作”课程将美学教育融入日常。实践队员展示了青铜器上的回纹、织物上的缠枝纹、建筑上的如意纹等传统纹样,讲解其“吉祥寓意”的文化内涵,鼓励孩子们将这些经典元素转化为书签设计。孩子们或绘画、或剪贴,让祥云绕着书脊、让牡丹开在纸间,制作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书签,也让传统美学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黏土捏制随州美食”课程则充满生活气息。实践队员先介绍了随州春卷、拐子饭、三鲜豆皮等特色美食的由来与风味,随后分发各色黏土,引导孩子们通过搓、揉、捏、压等动作还原随州美食形态。金黄的春卷、油亮的拐子肉、饱满的豆皮……孩子们用巧手将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具象化,在创作中重温与家人共享美食的温暖,对“家乡”的理解也变得更加鲜活可感。
“童言童画·共绘家乡”课上,孩子们拿出纸笔,用画笔勾勒心中的家乡模样:有田野里的稻浪翻滚,有街道上的热闹商铺,有家门口的老树新芽,也有想象中未来的家乡图景。稚嫩的笔触下,是对故土的依恋;斑斓的色彩里,是对家乡的热爱。
据了解,该实践队将继续带着“红心”初心,探索更多元的文化传播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力量的守护下,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