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丁玉婷、陈纪)在孝南区毛陈镇的纵横阡陌间,春有油菜花铺成的金色海洋,秋有稻浪翻滚的丰收画卷。而在这片四季流转的田园风光里,最动人的色彩,莫过于是志愿者衣袖上那抹跃动的“志愿红”——它像一簇温暖的火焰,点燃了留守儿童心中的希望;又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外界的关怀与乡土的深情紧紧相连。毛陈镇爱心托管班,正以“志愿红+田园金”的独特姿态,为留守儿童编织着“童”样灿烂的成长之梦。
书海启航:爱心托管筑港湾
毛陈镇的田园,是孕育希望的沃土,也蕴藏着小小牵挂的角落。当父母为生活奔赴远方时,留守的孩子们便成了田野里“被风遗忘的幼苗”——他们望着父母离去的背影,守着午后空荡荡的家,在正该被拥抱的年纪,却少了些掌心的温度,多了些独自长大的孤单。
这个夏天,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带着行囊与热忱走进毛陈镇图书馆,他们来自不同城市的院校,却怀揣着同一个心愿:要为这些“田野里的小苗”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就这样,爱心托管班在大家的期盼中落地,成了志愿红与乡土情交织的“成长驿站”。
托管班的教室里,志愿者们的身影总在晨光中忙碌。这群年轻人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表,成了孩子们课余时光最可靠的陪伴者。数学题里的弯弯绕绕,被他们编成趣味故事;拗口的课文段落,化作朗朗上口的拍手歌。遇到写字潦草的孩子,志愿者会握着他们的小手一笔一画示范,直到作业本上开出工整的“字迹小花”。
比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呵护。志愿者们发现,有些孩子总爱躲在角落画火车——那是他们对远方父母的无声思念。于是,每天课后多了“悄悄话时间”:有人趴在桌上听孩子讲奶奶做的南瓜饼,有人蹲在地上帮孩子修补玩具车,有人用手机帮孩子录制想对父母说的话。当内向的乐乐第一次把画满星星的纸递给志愿者时,那小心翼翼的眼神里,已悄悄透出信任的光。这抹“志愿红”,早已不只是一种色彩,更成了能驱散阴霾的阳光。
金穗课堂:稻花香里探真知
虽然托管班并非扎根田园,但7月中旬那场“走进稻田”接触大自然的体验活动,却成了孩子们口中反复提起的“最棒的一天”。志愿者们特意联系了镇区附近的康优家庭农场,带着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农田,走进金黄的稻浪。孩子们第一次亲手触摸饱满的稻穗,听农民伯伯讲“一粒米的旅程”,看农民伯伯用稻草编织小稻草人,大家在惊叹声中用心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们让每个孩子把当天实践环节的感受都画下来。7岁的琪琪画了个举着稻穗的自己,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要珍惜粮食”。10岁的媛媛画上了和蔼可亲的袁隆平爷爷站在田埂上,正满脸笑容地看着远方的稻田。这次短暂的田园邂逅,像一颗种子落在孩子们的心里——户外实践不仅让他们认识了书本外的世界,更在潜移默化中种下了对未知自然的敬畏。志愿者们把孩子们的画作都贴在教室后墙上,这面“田园记忆墙”也成为了托管班最特别的装饰。
心田沃野:知识润泽伴成长
在爱心托管班,“志愿红”与“田园金”携手,为留守儿童铺就成长之路。这里有知识的传递,从课本知识到乡土文化;有情感的交融,志愿者与孩子从陌生到彼此依赖;更有成长的蜕变,曾经有些内向、迷茫的孩子,变得开朗、自信,敢于在课堂上分享想法,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托管班也成为乡村关爱留守儿童的示范窗口,吸引了更多社会目光关注这片土地上的小小心灵。政府部门给予支持,完善托管班设施;本地乡贤捐赠物资,助力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参与,爱心播撒希望。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在毛陈的田园间,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当志愿红邂逅田园金,大受欢迎的爱心托管班不仅仅是一个暑期或课余的托管场所,更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温暖摇篮”。每一次知识的传授、每一回田园的探索、每一个心灵的拥抱,都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托举着留守儿童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行,让他们在缺失部分亲情陪伴的童年里,依然能拥有“童”样的爱,“童”样灿烂的成长旅程。未来,这份爱与守护还将继续,在田园与志愿的交融中,书写更多留守儿童的幸福成长故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