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谢志华
实习生 夏艺宸
夏日的武汉街头,新洲一中教师张千秋被一声洪亮的“老师”喊住。眼前穿着军装的男人,正是他20年前在城关高中带过的“刺头”学生苏朝(化名)。当年那个叛逆少年,如今已是一名海军军官。“您还记得请我吃的火锅吗?”苏朝的一句话,瞬间将张千秋拉回那个世纪初的寒冬——为了让这匹“野马”悬崖勒马,年轻的班主任自掏腰包带他吃大餐,甚至让他在自己宿舍同住,在深夜的卧谈中一点点卸下心防,重建信任,最终走向正途。
这,便是张千秋老师教育生涯的寻常一幕——以心换心,以智启智,在20余年教坛中,他如放风筝般拿捏着教育的力道,让无数少年在张弛之间找到人生的方向。
张千秋在上课
“一松一紧”拽成南海军官
“教育就像放风筝,得松一下,再拉一下,一张一弛才行。”张千秋用这句话解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眼里,他是“刺头学生转化专家”;在同事看来,他是把“问题班”带成“模范班”的魔术师。
2006年,苏朝是全校闻名的“刺头”,家长来了也无计可施。“当时他就像头野马,硬拉肯定不行。”张千秋回忆。某天晚上,苏朝又逃课,张千秋没骂没罚,反而拉他去了路边摊,点了火锅。张千秋没多说大道理,只是听他讲,后来把他带回自己宿舍,两人挤在一张小床上聊了半宿。“张老师没把我当坏孩子,他说‘你本质不坏,就是没找到方向’。”如今的苏朝在电话里感慨,正是那顿火锅和无数个谈心时刻,让他慢慢收了心。后来,苏朝考入武汉体育学院,参军入伍,成了南海舰队的一名军官。
这段经历触动张千秋动笔撰写《后进生转化的探讨》,文中提出:“先建立信任,再引导改变,比一万句批评都管用。”这篇论文后来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全国征文一等奖。
他不仅擅长转化“刺头”,更懂得关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中等生最容易被忽略,他们不惹事也不冒尖,但教育的责任是让每滴水都涌动向前的力量。”张千秋说。对此,2020届毕业生梅子越感同身受,她说,张老师习惯用玩笑代替说教,消除学生抵触心理:“他能敏锐捕捉孩子情绪波动,一句鼓励、一个微笑的眼神,就能让敏感的孩子汲取力量。”
这种细致源于他二十余年的坚守:每天一大早到教室,开灯、擦黑板,等着学生来。“冬天的早读课,一进教室就看到张老师在讲台旁改作业。”2025届学生黄霖回忆,他三餐在学校吃,学生称他“教室常驻人口”。“教育是事业,不是谋生手段。”张千秋的话,被年级教学主任徐红飞记在心上:“他办公室的灯,常常是教学楼最后灭的。”
践行“陪伴是最长情的教育”
数学魔方“转”出32个600+
走进张千秋的数学课堂,会发现一个“叛逆”现象:课本并非主角。“我不被教材束缚,要带学生看到更远的数学风景。”他构建起独特的知识体系——横向融合知识点,纵向深挖命题逻辑,为班级量身拓展强基计划与竞赛思维。这套“无教材教学法”成效惊人:2025届高三(15)班33人中,32人突破600分,斩获700分的李森睿便出自其门下。
2025届高三(15)班
“张老师的数学课,像拆魔方——明明是道难题,他总能转出七八种解法。”这是学生对张千秋教学的评价。在数学教学上,他是出了名的“不按常理出牌”,却总能让学生在惊叹中爱上逻辑与推理。
学生黄霖难忘老师展现的多角度探索:“张老师把思考过程摊开给我们看,复杂的题忽然成了有趣的挑战。”一道圆锥曲线题,他会在课堂上演示“代数解法”“几何构造”“参数方程”三种思路,甚至开玩笑:“你们谁能想出第四种,我请吃冰棍。”这种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忘了数学的枯燥。“有次他讲排列组合,用‘打扑克’举例,全班笑疯了,却记住了‘分步乘法原理’。”
李森睿的错题本,一句话提炼错题原因
他独创的“错题基因分析法”,被同事们誉为“学业医师”。“不仅要订正答案,更要找到错误的‘DNA’。”副校长谢志华解释,“他带领学生剖析错题根源,建立个性化纠错档案,让错误成为进步的阶梯。”这套方法不止于订正,更直指思维盲区,为众多学子叩开高分之门。
“他让我们把错题剪成‘思维碎片’,贴在本子上写一句话总结——‘这题错在忽略定义域’‘分类讨论漏了情况’。”李森睿翻着错题本说,“学生只需用一句话提炼错题原因,取代机械抄写答案,即便复习时又忘了,也可以由此逼出深度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抓本质的能力。”
毕业之际
“随机教育”解题也解人生
“张老师,您当年说的‘现在不懂,以后会懂’,我现在懂了。”这是许多毕业生的感慨。在教育这条路上,张千秋像个长跑者,不追速度,只问坚持,相信时间会给每个孩子答案。
张千秋的专业精进,始于一笔一画的“笨功夫”。初入教坛时,他立下计划:“前三年‘打通知识关’,把所有教辅书啃透,每节课后写反思;后三年‘练解题功’,归纳专题,自己写‘解题小论文’。”张千秋翻着泛黄的备课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今天学生对‘三角函数图像’理解模糊,下次用动画演示”。这种较真,让他从城关高中的新手,成长为新洲一中的“王牌教师”。
带领学生进行采茶实践活动
他始终抗拒功利的教育评价。面对家长们“冲刺清北”的期待,他坚持对学生说:“别被名校绑架,你们只需尽己所能,挖出自己全部的潜力。”这种理念塑造了独特的班级气质:学生李森睿回忆同窗间毫无恶性竞争,只有解题心得的真诚分享,“大家像共闯数学迷宫的伙伴!”
他的教育从不限于课堂。某次在走廊巡查,发现学生对着试卷发呆,他顺势拉着学生在操场走了两圈:“考砸了?我当年高考也失利过,后来发现,一次考试算不了什么。”这种“随机教育”远比班会课有效。“他从不开形式化的班会,数学课上着上着,就变成了‘人生课’。”梅子越的妈妈说,女儿遇到困难不找家长,反而会想起张老师说的“办法总比麻烦多”。
最动人的,是他对“慢成长”的耐心。2011届学生刘兴(化名)在双胞胎弟弟的学霸光环下挣扎,数学常不及格,屡次在办公室崩溃痛哭。“每次数学考砸,我就去办公室哭,张老师不会只劝‘加油’,而是说‘屡败屡战的韧性,是比别人多了一份抗挫力,终会成为你人生的财富’。”多年后,这位曾考不上500分的女孩逆袭考入某互联网大厂总部,让当年的很多学霸同学们自叹不如。
高三(15)班教师团队
如今,张千秋的朴素讲台仍延续着深沉的教育长跑。毕业多年的学生会在感恩节相聚他家,用行动诠释何为“桃李不言”。正如他对教育的信仰:“今天播下的种子,或许二十年后才会发芽——但每个孩子都值得等待。”在这位放风筝的人手中,每一根线都连着一个跃动的人生。
采访结束时,张千秋指着备课本扉页上曾国藩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说:“教书是良心活,但良心不是挂在嘴上的,是对每一届学生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他们终将带着我们赋予的底色,走向比分数更辽阔的人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