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年久失修的危桥改造成了新桥,路也拓宽了,以后咱种的芦笋运出去再也不犯愁了!”7月17日,汉川市湾潭乡湾潭村村民张爹爹站在村口新修的桥边,一脸笑意。
今年以来,湾潭乡积极争取600万元项目资金,对辖区内10余座危桥进行升级改造,昔日破损严重的危桥,变成了平坦通畅的“连心路”和“富民桥”。这正是汉川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实干实绩为民办实事的生动缩影。
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汉川市坚持开门教育,通过创新服务机制、优化办事流程、破解民生难题,推动党员干部下一线摸实情、破难题、解民忧,在实践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电梯直达 让居民告别“上楼难”
“大热天的,有了电梯上下楼,买菜、看病再也不用愁了!”7月17日,汉川市仙女山街道祥和花园小区6栋居民李先生站在新安装的电梯前,语气里满是愉快。
家住6楼的他,此前因腿脚不便,每次上下楼都要歇几次,加装电梯是他多年心愿。
祥和花园小区共有1134户居民,多为7层步梯房。在这里,像李先生这样盼电梯的人不在少数,“上楼难”成了很多居民的烦心事。然而,住户意见难统一、分摊费用谈不拢、审批手续跑断腿,成为电梯安装的重重阻碍。
老百姓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祥和花园社区以“开门教育”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民情会诊”,把加装电梯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整体规划,通过网格互动逐户收集诉求,精准梳理出堵点、难点。
“多亏社区一次次上门调解,不然这电梯真装不起来!”万仁小区6栋居民熊先生看着运行的电梯感慨。
原来,该楼栋加装电梯时,一楼住户因担心采光、噪音强烈反对,工程一度停滞。社区工作专班当即组织现场调解会,工作人员带着政策文件多次上门,一边耐心讲解施工规范,一边倾听住户诉求,最终促成一楼住户与楼上10户居民达成协议——既保住了邻里和睦,又让电梯顺利落地。
我们全程跟着跑手续、做调解、盯进度,就是要让群众的期盼变成现实。”社区工作人员徐金超介绍,截至目前,祥和花园小区已加装电梯28部,万仁小区8部,另有2部正在申报。
在汉川,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惠及千万家的民生工程。该市2000年前建成的128个老旧小区、3.2万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5%。为此,汉川市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打出一套“组合拳”:
——破解资金关。创新“政府补一点、业主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筹资模式,每部电梯财政奖补10万元,支持提取公积金和维修基金支付费用,还鼓励企业参与投资运营,减轻居民负担。
——打通邻里关。以党建引领“五方联动”,通过“敲门行动”听诉求、“星空夜话”聚共识,把“各说各理”变成“共商共议”。
——简化流程关。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周调度、月督办”,在政务服务中心设专门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开通“告知承诺”绿色通道,让居民“少跑腿、快办事”。
数据显示,今年汉川市计划加装的38部电梯中,26部已完工、6部正在施工,完成率达68.42%。
服务提速 让企业发展更安心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却挡不住项目建设的热潮。在汉川经济开发区华三路旁的中泰智能包装公司,厂区外施工人员正加紧铺设临时通道,车间内瓦楞纸板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派繁忙景象。
“多亏了开发区办实事,我们终于不用为运输和污水排放问题操心,可以安心生产了。”公司负责人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中泰包装是当地瓦楞纸板生产龙头企业,全部投产后年产3亿平方米纸板纸箱,年销售收入可达15亿元。可就在项目推进的关键期,厂区门前路网升级和排水管网不畅成“拦路虎”。
经济开发区工作专班得知情况后,当天就联合交通部门到现场勘查,迅速为企业开辟临时通道,同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污水管网接口,帮助企业从根源上解决难题。
翻开经济开发区的“营商服务台账”,每一页都写着急企业之所急的担当:帮助达利食品迁移12根弱电线杆,推动厂区门前停车场建设,缓解停车难题;多方协调,为太福药业迁移阻碍企业出入的变电箱和花坛;为华仪高科等辖区企业举办30多场供需对接活动,促成园区企业合作……
在汉川,这样助企纾困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汉川锚定企业实际需求,推动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园区车间:
——服务送上门。组建项目服务小分队,把审批窗口搬到企业现场,为重大项目提供上门办证、帮办代办,实现从“企业跑”到“干部跑”的转变。
——难题及时解。开展政务服务“局长走流程”活动,现场发现并解决5个企业反映的审批堵点;对低效用地建档立卡,开出转型“处方”,仅脉旺镇就唤醒140余亩沉睡的土地。
——环境持续优。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办理涉企案件536件,盘活企业资产1600万元,为16家企业提供一对一全周期服务。
据介绍,该市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树立“实干者得重用”的导向,动态调整140名干部,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管网升级 让群众喝上“舒心水”
“以前夏天用水全看‘运气’,有时还得指望消防车送水,现在好了,随时打开龙头水就哗哗流!”沉湖镇居民王奶奶看着自家水龙头喷涌而出的清水,笑得合不拢嘴。
沉湖镇片区3.3万居民长期依赖石剅水厂供水,但由于水厂建成时间长,管网老化、水压不足,每天供水时长不足8小时,去年用水投诉达200余条。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攻坚的动力。”沉湖镇党委书记罗志光介绍,镇里多方争取资金2700余万元,启动石剅水厂管网提升工程,铺设管网218公里,安装智能水表7507块,新建800立方米清水池,并积极对接襄北水厂,为群众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水。
如今,水厂供水能力大幅提升,3.3万居民彻底告别“用水难”。
同样用上“舒心水”的,还有刘家隔镇的群众。
“以前洗澡得掐着点,以后想啥时洗就啥时洗。”集镇居民李阿姨说,现在随时能用上水,多亏了水厂升级改造。
刘家隔镇在“开门教育”中,通过“敲门行动+屋场院子会”倾听民生诉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分时段供水”问题,该镇斥资211万元启动应急水源工程:钻3口深水井、加装智能水表、更换老旧饮水管网,有效提升了供水保障水平。
“项目竣工后,可实现全域全天候供水,有效解决长期困扰群众的用水问题。”刘家隔镇负责人表示,聚焦老百姓“衣食住行”办实事、解民忧,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一批惠民实事得以办成。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汉川市坚持以“开门听民声”摸清需求,以“答题见实效”赢得民心,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让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体现在每一件实事里,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一个个新变化中愈发真切。
(来源:孝感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