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七年“心火”暖新洲 师生共赴成长之约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7-29 09:14:57

2025年盛夏,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的旗帜,第七次抵达新洲。支教七年里,团队足迹遍布新洲区各小学和社区托管班,陪伴时光从最初的10个工作日,延伸到如今的15个工作日,队员们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与孩子们携手同行、共同成长。

“因为去年的约定,我回到了这里。”队长蔡晓的眼中闪着光。2024年夏天,在新洲区启航青少年空间,一个名叫黄紫橙、阳光活泼的小女孩闯入了她的支教记忆。每次上完课,紫橙总是急切地拉着蔡晓分享她的手工作品。

“老师明天就走啦!你愿意画一幅画送给老师当做纪念吗?”在支教结束前一天,蔡晓的纪念画请求让紫橙红了眼眶。结营当日,一只小手拉住了蔡晓——紫橙含着泪,递上一张精心绘制的草莓熊:“蔡老师,我画了好久……你可以把它当成我。你可不可以不走啊?”相拥而泣的瞬间,一个坚定的约定诞生:“明年夏天,老师一定带着草莓熊回来找你!”

今年,蔡晓不仅如约带着草莓熊归来,更肩负起队长的责任,带领全体队员深入新洲图书馆、周欣书城托管班、黄茂和凤凰社区青少年空间,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心而来,予爱成长”的理念,将知识的种子和爱的承诺播撒得更广、更深。

副队长麦琪的支教回忆里,珍藏着两张皱巴巴的小纸条,那是夏日里最纯净的感动。在凤凰社区,5岁的夏致努力写出自己的名字,兴奋地向麦琪展示。放学时,她悄悄塞给麦琪一张纸条,上面紫色的“夏致”二字力透纸背,仿佛还带着孩子掌心的温度。第二天,夏致又递来一张更小的纸条,并躲在一旁偷看。麦琪展开,歪歪扭扭的“夏致爱老师”和一颗同样稚拙的爱心,像个小太阳,瞬间融化了所有备课的疲惫与维持秩序的辛劳。“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温暖的回报。”麦琪感慨道。

谈及感动,副队长杨海丽立刻想到了周欣书城托管班那个叫郭锦丰的小男孩。他总是仰起稚嫩的脸庞,用清澈的眼睛看着杨海丽说:“老师,我口渴。”教室没有多余的杯子,杨海丽一次次跑回办公室为他取水,后来索性在教室为他备好了纸杯。一天下午,当杨海丽再次经过,郭锦丰没有要水,而是害羞地塞给她一张小纸条,憋红了脸说:“老师,这是我送给你的。”纸上,是他努力画出的、虽然歪扭却无比真挚的爱心和星星。杨海丽深深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一个连字都写不好的孩子,却用尽全力表达了他的心意。”

作为周欣书城托管班的班主任,支教队员王越在平凡的细节中书写着责任。她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秦添的异常——眉头紧锁,紧攥书包带。原来是书包里爬进了蚂蚁,连水杯里都有,孩子害怕又无措。“先去上课,书包会干净的。”王越轻声安抚,压下自己的忐忑,仔细清理掉蚂蚁,擦拭书包,整理书本。当整洁的书包回到秦添手中,他瞬间恢复了神采,兴奋地跳起来:“王老师,谢谢你!”一句简单的感谢,一件平凡的小事,却让初次担任班主任的王越收获了沉甸甸的感动与欣慰。

大一学生农静的支教梦始于高中。进入华师后,她第一时间加入了心心火义教之家志愿者协会(学生),周末坚持社区志愿服务。为了暑假支教,她先后报名8支队伍,试讲稿反复打磨,即使屡次落选依旧热情不减。最终通过新洲队补录,在黄茂社区青少年空间圆梦。她发挥创意,引导孩子们探索“新洲”的甲骨文,“字源寻根”课程让生僻字生动起来;“童趣拍卖会”上,孩子们用积分竞拍“汉字的前世今生”。当她看到学生主动翻阅《三国演义》原著时,在教案本上欣慰地记下:“文化的根,已在土壤中萌发新芽。”对农静而言,支教是纯粹的双向治愈与成长:“孩子的笑容治愈着我,我愿用爱点亮他们的梦想。”

七年里,从知识传授到心灵陪伴,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与新洲的孩子们完成了一场又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共同书写着关于成长、责任与爱的动人篇章。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郭琳 杨海丽 陈晔 熊雅璐)

责任编辑:何小婧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