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石程曦、陈栋)7月23日,赛迪顾问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揭晓,我市排名跃升至第53位,较上年提升2位,这标志着曾深陷“矿竭城衰”困境的“鄂东明珠”,实现了连续多年稳步进位、累计攀升29位的壮丽征程。2024年,我市GDP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7.1%,正以昂扬姿态全速冲刺“千亿县市”目标,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观产业之变:从“一柱擎天”到“四梁八柱”,重塑经济脊梁
转型,首在产业涅槃。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挥别“一矿独大”的旧路径。采矿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43.5%断崖式降至2024年的8.7%。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体量超千亿、层次清晰、动能澎湃的“3+2+X”现代化产业体系。
“老树新枝”焕生机:华鑫实业投入120亿元实施精品板材技改,跻身行业高端;新冶特钢斥资65亿元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无缝钢管基地;劲华玻璃自动化改造后,酒瓶印花效率飙升10倍;劲牌公司持续技改,数字化酿造引领健康酒业新风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成为传统产业“逆生长”的关键词。
华兴玻璃生产车间
“新锐崛起”挑大梁:新兴产业成为进位主引擎。长城汽车大冶基地生产热火朝天,带动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速成型;立中车轮上演“速度与激情”,三年间产值从千万元飙升至近10亿元,跃居湖北最大的单体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
产业结构的华丽转变,是大冶摆脱资源依赖、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的根基所在。
看创新之火:从“要素驱动”到“智力驱动”,点燃进位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将科技创新视为进位跃升的核心支点。2024年跃升至“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50位,较上年进3位,创新动能澎湃可见一斑。
“硬核平台”筑高地:在大冶湖高新区,50万平方米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拔地而起,大美科技Mini LED生产线高速运转,这家企业2023年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次年产值即破1.3亿元,剑指千亿级显示市场。大学科技园、离岸科创中心等平台相继启用,吸引高端人才与研发机构汇聚。
大美科技生产现场
“智改数转”赋新能: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2024年推动40个“智改数转”重点项目落地,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创新“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大冶”的飞地模式。依托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吸引研发成果在大冶转化落地。短短数年,19家电子信息及相关企业在此集群发展,2024年集群产值达18.4亿元,增长23.2%,“光芯屏端网”产业链条正不断延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科技“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我市进位赶超的“最大增量”。
察项目之势: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迸发”,夯实进位基石
重大项目是稳定增长的“压舱石”、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建设“大提速”支撑发展能级“大跃升”。
招引建设“加速度”:2024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4个,其中35个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刷新“大冶速度”。渤海科技高端铝型材、中晟薄膜光学膜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从签约到投产跑出“极限速度”。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成为新增长极,新入库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额达124.29亿元,增长117.2%。2024年大冶市新增“四上”企业数量204家,近3年年均新增“四上”企业200家以上,实现了“四上”企业倍增计划。
积蓄长远“新势能”:我市发展不仅重“量”,更重“质”与“未来”。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招引培育力度。新签约的英世米半导体存储芯片测试、武汉芯际创联光模块生产、启洲飞行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无人机应用等项目,为大冶未来持续进位播下了“星星之火”。
如火如荼的项目攻坚战场,正为大冶的千亿征程垒砌最坚实的台阶。
东贝电机生产车间
惠民生之实:从“经济报表”到“幸福账单”,共享进位红利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市将千亿进位的宏图伟业,转化为百万市民可感可及的温暖实绩,绘就高质量发展幸福底色。
幸福指数“稳提升”:2024年,我市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9%,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一幅“幼有优育、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幸福图景徐徐铺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575人,吸引外出务工返乡就业创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大冶一中还地桥学校、小箕铺中心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4600个;83个村卫生室完成提档升级,大冶市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全省推广;尹家湖环湖绿道全线贯通、大冶湖“两岸三桥”环境提升;教育、医疗、生活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融合“展新貌”:我市以乡村振兴破题城乡融合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22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完成湖滨、朝阳、井巷等8个片区、7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燃气管道改造1.76万户,惠及群众4万人。“乡村经济”蓬勃兴起,举办殷祖白茶文化旅游季、保安沼山“知音湖北·四季村晚”、茗山“村BA”、陈贵龙虾季、大箕铺红色文化旅游季、金牛蓝莓采摘季、金山店香李季等活动,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160万人次、综合收入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6%。
蓝莓种植基地
当机器轰鸣与市井烟火交响,我市正把进位跃升的刻度,镌刻成百姓笑脸的温度。
从“青铜故里”到“智造新城”,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82”到“53”的稳步前行,大冶以多年磨一剑的定力与韧性,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浴火重生、进位赶超的康庄大道。其连续进位、累计跃升29位的轨迹,不仅是一份耀眼的成绩单,更是一个蕴含深刻启示的“大冶样本”。
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锚定“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目标矢志奋斗,聚力“五大攻坚”奋力将“十五五”绘就的蓝图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能享受、得实惠的发展答卷,以一域出彩为全局争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