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的时候,问题却一件接一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修建厂房,更是一块‘干部成长田’。”盛夏7月,站在长飞先进半导体武汉基地崭新的厂区前,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处科长尹位望着门前笔直的柏油马路,脑海中仍浮现出两年前的场景:拆迁后的泥地上堆满砖块瓦砾,举目四望尽是荒芜。
如今,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已蝶变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碳化硅半导体生产基地,年产36万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可满足144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需求。“变的,不只是这片地,还有人。”他说。
从2023年5月接洽、7月签约、9月开工,到10个月实现封顶、20个月完成通线,这里的“光谷速度”比全球晶圆厂平均建设周期还要快3个月。奇迹的背后,是一支干部队伍以“拼”的精神、“抢”的状态、“实”的作风,把蓝图化作现实的奋斗历程。
■从“泥洼地”到“封顶厂房”
他们跑出光谷速度
“9月必须开工,这是企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为自己立的军令状。”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魏明回忆起最初立下的承诺。这个从第一天就是“极限挑战”的项目,面临着498亩地块未熟化、基础设施全无的困境。规划调整、土地报批、临水临电、场地平整……每个环节都像多米诺骨牌,一处延误就会影响全局。
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就此打响。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联合城建、电力、水务等部门,抽调30名党员组建攻坚专班。任务被细化为10大项34小项,实行挂图作战、节点管控、责任到人。每一个节点前都要问清楚:谁来盯?什么时候完?有谁配合?
长飞先进半导体常务高级经理郗志通至今记得那个“连水电都没有”的起点:“干部们白天调度现场、晚上研判方案,边拆迁、边填方、边跑手续,成了我们全天候的‘管家’。”
他提及,有一次反映一个燃气施工问题,凌晨一两点工作群还在热烈讨论,“实时响应、不分昼夜,这种情况不是偶尔,是常态”。
■一座变电站的背后
干部攻坚打通“地下动脉”
但真正让企业最担心的,是供电的“生命线”——东扩16号变电站。
“电通则线通。如果变电站晚一天,整个项目投产就得往后拖。”郗志通说。
长飞先进项目对通电负荷的需求高达18.9万千伏安,临时电远远无法满足投产需求。要保障如期运行,必须同步建成一座高标准、高容量的正式变电站。
“东扩16号变电站的建设,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魏明介绍,变电站选址之后,电缆必须穿过石油、原油、燃气3条管线,涉及10多个部门,审批权限分属多条管理线,并非园区可一手协调。
为了打通这条“地下动脉”,干部们组建专项小组,跑方案、看地形、过图纸,连续多天对接10余个单位,逐条推敲电缆路径,反复调整敷设方案,协调多个平台公司共建管道通道。
那段时间,他们手里不是拿着请示,就是翻着施工图,脑子里想的全是“怎么压时间、怎么保安全、怎么早点送电”。
“企业不能等,我们干部更不能躲。”魏明言语坚决。
最终,从规划选址到通电投用,东扩16号变电站用时仅一年,赶在设备调试前顺利送电,为整条产线按期通线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干部在一线提能
也在企业心中“加分”
“其实每服务一个大项目,都是一次‘补课’的过程。”尹位说,“像电力系统,必须了解负荷指标、线路走向、开关容量,和技术单位对话不能当外行。”
项目涉及特殊工艺管线、精密设备要求,干部们一边服务、一边学习,从400口径排水管到双回路供电,在科技产业一线完成了一场“素质进化”。
“哪个管径、哪个材料,尹科长张口就来,比我们都熟。”郗志通笑着感慨,“他们不仅是协调者,更是深度参与者,是我们并肩扛下来的‘战友’。”
随着项目推进,服务机制一直“主动靠前”:驻场办公、网格包干、服务专员“定人定岗定责”。进入试运行后,企业提出员工通勤安全问题,专班第一时间组织增设19盏路灯、优化绿化带,“你以为是枝节,实则是企业真正关心的”。
“如果没有他们,不可能这么快通线投产。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干部是在把每一个项目当成能力赛道在跑。”郗志通的话,道出了项目之外更深的意义。这不仅是一座先进厂房的投产,更是武汉干部在经济主战场上成长成才的“实训平台”。
武汉正锚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而干部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关键变量。从对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实训学习,到在最前沿的产业攻坚中挑重担、打硬仗,武汉正以项目为课桌、实践为考场,推动干部在一线淬火、提能、成长。
夜色降临,厂房里,首批试产的碳化硅晶圆正通过传输系统走向下一个工艺环节。
11公里外的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的办公室墙上,挂图作战的作战图还钉在墙上,红色记号笔勾线间,记录着一群年轻干部的奋斗日常。
他们正在将一块“泥洼地”,打造成武汉科技创新的“高地”。
来源:长江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