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黄洁如、通讯员徐卉婷、实习生陈怡帆)夏日的汉江滩涂边,64岁的张树华无暇顾及这份热闹,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水面,手中的扩音器突然响起:“家长请看好孩子!危险区域请勿靠近!”这样的警示,作为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临空港支队队长,他已记不清喊过多少遍。
有人嘟囔“真煞风景”,张树华听见了,却只是把扩音器攥得更紧。“生命经不起半点侥幸。”他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那是常年风吹日晒的印记,更是见过太多溺水悲剧后沉淀的凝重。
退休前,张树华是东西湖区慈惠街的普通居民。本该在家含饴弄孙的年纪,家门口汉江里不断上演的溺水悲剧,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2020年9月5日,一场授旗仪式让这支由游泳爱好者自发组建的队伍有了正式的名字——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临空港支队。从那天起,年丰码头沿线的江堤上,多了群守护者。
队长张树华(左二)传授救援经验
最初,他们将工作重心聚焦于防溺水宣传劝导与救援行动,巡逻范围设定在汉江江堤下的年丰码头沿线。通过多次参与救援行动,队员们纷纷发现,“预防”也很重要。
这两年,救援队开始“转型”,从水上救援向防溺水教育延伸,致力于提高人们防溺水意识和自保技能。今年7月初的奥园生活圈展销会上,他们搭起临时讲台,把急救知识融入“理论+实操+互动”小课堂,围观的市民跟着比划,掌声混着江水声格外响亮。
每年暑假,他们都会走进各个街道、社区,开展“防溺水知识”课堂,通过各种形式向小朋友们展示了防溺水的相关安全常识、防溺技能和救援知识。小朋友课后一句:“叔叔,我再也不会偷偷去江里玩水了。”让队员们觉得整个夏天的辛苦都值了。截至目前,临空港支队共服务区里培训100余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超20万小时,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2190时。
慈惠街防溺水宣传进校园
现在的救援队像个温暖的大家庭,已经形成了“黄金三角”传承结构:60多岁的老队员熟悉每一处暗礁漩涡,负责研判水域风险;40多岁的骨干手把手教急救技能,新生年轻人则玩转各种新装备。近300人的微信群里,每天都在分享水域情况,相约巡逻时间。有开超市的老板提前关店赶来值班,有教师利用假期参与培训,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跟着前辈学救援。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因为一颗爱心汇聚到了一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