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应急百科丨如何预防高温中暑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7-15 11:09:14

高温天气来袭
防暑降温关乎生命安全

关于中暑

这份知识贴请一定了解


图片

千万别小看中暑!

图片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衰竭,甚至死亡。

老年人、孕产妇、孩子、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


图片

中暑有哪些典型症状?

图片


0

1



先兆中暑

图片


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尚低于38℃,则属于先兆中暑阶段。


0

2



轻度中暑

图片


先兆中暑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轻度中暑阶段。此阶段体温会升高超过38℃,皮肤感到灼热,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0

4



重度中暑

图片


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时。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处理不及时可进展为热射病。出汗后水和盐分大量丢失,补盐不足造成低钠,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尤以腓肠肌痉挛为特征,也可出现肠痉挛性剧痛,一般持续 3 分钟可缓解。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症状包括高热、失水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脉搏细数、心律失常、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作业或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老年、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维持数日(非劳力性),就会出现机体热应激机制失代偿,使中心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出现热射病。

热射病还会出现高热、无汗、呼叫不应,体温高达40~42℃ 甚至更高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图片

一旦中暑,如何急救?

图片


01

先兆和轻症中暑



一经发现,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去除衣物,口服淡盐水或含盐电解质饮料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后即可恢复。对于不能配合饮水、意识不佳者送医,可入院静脉补液。


02

热痉挛



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轻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送医,补充足量糖盐水,缓慢拉伸、按摩揉捏痉挛肌肉,起到放松肌肉作用,并可应用解痉止痛药物。


03

热衰竭



使中暑者平卧,抬高下肢,并按照以上的先兆和轻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送医。及时快速降温、补糖盐水,恢复血容量,谨防低血压,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03

热射病



现场急救处理后及时送医,给予吸氧、降温。降温速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应在 1 小时内降至 39℃ 以下。可采用冰帽、冰毯,冰袋放置大动脉处(颈动脉、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帮助降温。

何为“焖蒸型”高温

摄图网_402629402_高温预警三伏天插画(非企业商用).jpg

“焖蒸型”高温指高温天气同时伴随高湿度的闷热现象,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困难,会感到异常闷热,如同被“焖煮”或“蒸烤”,其核心特点有:

1.高温+高湿气温通常≥35℃(地区不同标准不同),同时相对湿度超过60%甚至80%。

2.低风速空气流动弱,热量和水汽无法散开,加剧闷热感。

3.体感温度飙升湿度每增加10%,体感温度可升高2-3℃。


“焖蒸型”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摄图网_402629402_高温预警三伏天插画(非企业商用).jpg

1.中暑风险高

湿热环境下,人体核心温度更易快速上升,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散热,但若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则会导致散热不足,从而引起中暑。中暑分为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日射病四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如下:

类型

临床表现

热衰竭

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明显脱水征、呼吸增快等

热痉挛

大量出汗导致血液中钠、氯等电解质丢失过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肌肉挛和疲劳,其中,腓肠肌痉挛最常见

热射病

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

日射病

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呕吐、烦躁不安、重度昏迷、惊厥等症状

2.心血管负担加重

高温环境下,为了维持正常体温,心脏需要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如果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此时易发生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如何预防高温中暑

图片

1.科学调节室内环境

1)合理使用空调

刚进入室内时,空调温度先调至28℃,适应后再降至26℃,避免骤冷骤热。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防止“空调病”加重中暑风险。

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细菌滋生影响呼吸健康。

2)辅助降温方式

使用风扇结合冰块或湿毛巾增强空气流动,避免直吹。

2.户外活动防护

1)避开高温时段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外出,尤其老人、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

户外工作者应每工作1-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15-30分钟。

2)做好个人防晒

穿透气性好的防晒衣,戴宽檐防晒帽;涂抹防晒霜(防晒指数30以上),防止紫外线加剧体温升高。

3.科学补水与饮食调节

1)正确补水

少量多次饮水,每日1.5-2L,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

尽量避免酒精、咖啡、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免加速脱水。

2)饮食调理

多吃西瓜、黄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食品。

推荐饮用三豆饮(赤豆、绿豆、白扁豆)或冬瓜荷叶汤祛湿。

4.识别“隐性”中暑信号

1)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易出现“隐性”中暑,其症状包括:莫名心慌、血压波动、食欲不振、头晕嗜睡等非典型中暑表现;若出现无汗高热(体温﹥40℃)、意识模糊,可能是热射病,必须立即送医治疗。

2)若有中暑患者要迅速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重点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如患者清醒可饮用淡盐水;若昏迷禁止喂水,及时送医治疗。

图片

“焖蒸型”高温下,中暑风险增高,我们要通过合理降温、科学补水、穿戴防护、健康监测等进行综合预防。尤其关注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就医。

(保康县应急管理局 刘坤明、范延泽 供稿)

责任编辑:尚娟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