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高温天气来袭
防暑降温关乎生命安全
关于中暑
这份知识贴请一定了解
千万别小看中暑!
中暑有哪些典型症状?
0
1
先兆中暑
0
2
轻度中暑
0
4
重度中暑
一旦中暑,如何急救?
01
先兆和轻症中暑
一经发现,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去除衣物,口服淡盐水或含盐电解质饮料,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后即可恢复。对于不能配合饮水、意识不佳者送医,可入院静脉补液。
02
热痉挛
03
热衰竭
03
热射病
一
何为“焖蒸型”高温
“焖蒸型”高温指高温天气同时伴随高湿度的闷热现象,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困难,会感到异常闷热,如同被“焖煮”或“蒸烤”,其核心特点有:
1.高温+高湿:气温通常≥35℃(地区不同标准不同),同时相对湿度超过60%甚至80%。
2.低风速:空气流动弱,热量和水汽无法散开,加剧闷热感。
3.体感温度飙升:湿度每增加10%,体感温度可升高2-3℃。
二
“焖蒸型”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1.中暑风险高
湿热环境下,人体核心温度更易快速上升,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散热,但若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则会导致散热不足,从而引起中暑。中暑分为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日射病四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如下:
类型 | 临床表现 |
热衰竭 | 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明显脱水征、呼吸增快等 |
热痉挛 | 大量出汗导致血液中钠、氯等电解质丢失过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肌肉痉挛和疲劳,其中,腓肠肌痉挛最常见 |
热射病 | 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 |
日射病 | 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呕吐、烦躁不安、重度昏迷、惊厥等症状 |
2.心血管负担加重
高温环境下,为了维持正常体温,心脏需要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如果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此时易发生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三
如何预防高温中暑
1.科学调节室内环境
(1)合理使用空调
→刚进入室内时,空调温度先调至28℃,适应后再降至26℃,避免骤冷骤热。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防止“空调病”加重中暑风险。
→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细菌滋生影响呼吸健康。
(2)辅助降温方式
→使用风扇结合冰块或湿毛巾增强空气流动,避免直吹。
2.户外活动防护
(1)避开高温时段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外出,尤其老人、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
→户外工作者应每工作1-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15-30分钟。
(2)做好个人防晒
→穿透气性好的防晒衣,戴宽檐防晒帽;涂抹防晒霜(防晒指数30以上),防止紫外线加剧体温升高。
3.科学补水与饮食调节
(1)正确补水
→少量多次饮水,每日1.5-2L,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
→尽量避免酒精、咖啡、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免加速脱水。
(2)饮食调理
→多吃西瓜、黄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食品。
→推荐饮用三豆饮(赤豆、绿豆、白扁豆)或冬瓜荷叶汤祛湿。
4.识别“隐性”中暑信号
(1)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易出现“隐性”中暑,其症状包括:莫名心慌、血压波动、食欲不振、头晕嗜睡等非典型中暑表现;若出现无汗高热(体温﹥40℃)、意识模糊,可能是热射病,必须立即送医治疗。
(2)若有中暑患者要迅速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重点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如患者清醒可饮用淡盐水;若昏迷禁止喂水,及时送医治疗。
“焖蒸型”高温下,中暑风险增高,我们要通过合理降温、科学补水、穿戴防护、健康监测等进行综合预防。尤其关注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就医。
(保康县应急管理局 刘坤明、范延泽 供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