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7月11日,武汉市青春飞扬服务站内,一堂别开生面的“暑期安全双课”温情开讲。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王欣羽、兰钰灵化身“小老师”,分别以生动的食品安全案例教学和温暖的音乐互动,为服务站内的城中村儿童带来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滋养,在炎炎夏日筑起安全防线,传递关爱力量。
聚焦暑期痛点:安全健康需求迫切
暑期是儿童安全事故易发期,特别是食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青春飞扬服务站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区域,服务对象多为城中村儿童。服务站通过前期观察和家长反馈,发现孩子们暑期饮食环境相对复杂,食品安全意识亟待加强;同时,漫长的假期也需要更多情感关怀与积极引导。针对这两大迫切需求,服务站精心策划了本次融合“硬知识”与“软关怀”的特色课程,旨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食安课堂:案例剖析筑牢意识防线
志愿者王欣羽化身“探案导师”,精心设计了三起“食品安全悬案”,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趣味十足的“舌尖安全侦探之旅”。
第一案“溏心蛋三明治”:孩子们化身侦探,通过分析“未吃完的溏心蛋三明治”和“八月炎热天气”的线索,成功“侦破”了黎乐同学因食用存放过久滋生沙门氏菌的食物而腹痛的真相,深刻理解了食物储存不当的危害。
第二案“暴打柠檬饮料”:侦探们根据“搜索记录”和“可疑多彩饮料杯”,结合受害者“全身红疹”和“牙齿色素残留”的症状,锁定路边摊饮品中过量人工色素是导致罗菲过敏的“元凶”,揭示了“三无”食品的风险。
第三案“隔夜西瓜”:通过对“未清洗碗盘”和“冰箱内生熟混放杂乱”的现场勘查, 孩子们精准推断出韩明昏迷源于食用了被冰箱内李斯特菌污染的隔夜西瓜,明白了冰箱清洁分区的重要性。
王欣羽老师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在每个案件“真相大白”后,生动讲解致病原理和严重后果,并引导大家提炼实用的安全口诀(如“食物煮熟煮透”、“看清标签保质期”、“生熟分开存放”、“勤洗手”等)。在沉浸式的“破案”体验中,孩子们不仅兴趣高涨,更将关键的食品安全知识牢牢刻入心中,筑起了自我保护的意识防线。
音乐疗愈:童声飞扬抚慰心灵
当《虫儿飞》的熟悉旋律即将在教室流淌,兰钰灵老师首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声音的预热”。她用“闻花香”般引导孩子们做深长 的气息练习,再通过有趣的“吹羽毛”游戏,让孩子们体会气息的平稳控制。接着是发声练习,从轻柔的“哼鸣”开始,像蜜蜂轻轻飞过,再到清晰的音“a,o,e”阶梯式上行下行,为歌唱打下基础。准备就绪后,兰老师用轻柔而富有感染力的嗓音领唱起那熟悉的歌词:“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孩子们清澈的童声随之应和,初时还带着些许试探。
为了让歌声更和谐丰富,兰老师巧妙地将孩子们分成简单的声部。一部分孩子专注地唱好主旋律,另一部分孩子则在兰老师手势的引导下,尝试哼唱伴唱声部。
她耐心地指导每个声部,反复练习,确保衔接自然。分声部练习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位置”,也学会了倾听彼此。最后,当完整的合唱响起时,原本单一的旋律变得立体而饱满,如同星光交织的夜空。兰老师不仅关注旋律的准确,更引导孩子们去感受歌词中蕴含的宁静、思念与希望的情感。她还加入了简单的肢体律动,让孩子们随着节奏轻轻摇摆,仿佛置身于静谧的夏夜。稚嫩而专注的歌声,经过气息、发声的铺垫和分声部的雕琢,最终和谐流淌,如同一股清泉,不仅抚平了夏日的燥热,更悄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这节音乐课,超越了单纯的歌曲教授,成为孩子们学习表达、释放情感、感受集体共鸣与温暖的心灵疗愈空间。
双向滋养:知识传递与情感共鸣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的表现生动诠释了“双课”的成效:有的孩子拉着王欣羽老师的手说“回家要告诉妈妈买食品看标签”,有的则哼唱着《虫儿飞》的调子,脸上洋溢着平静与愉悦。服务站工作人员反馈,这种将严谨科普与艺术情感相结合的课程模式,非常契合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既提升了安全自护能力,又丰富了精神世界,效果远超预期。对志愿者而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积极的互动和真诚的反馈,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服务社会的价值,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传递、共同成长。
一堂案例剖析的食安课,筑牢了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防线;一首温情传唱的《虫儿飞》,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青春飞扬服务站的这场“双课并育”,是精准对接城中村儿童暑期需求的生动实践。它以知识为盾,以音乐为桥,不仅守护了孩子们当下的健康与快乐,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安全意识和情感表达的种子。这种融合实用性与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为关爱流动儿童、丰富暑期生活提供了可借鉴的“青春方案”,也让志愿服务的温度在城市角落持续传递。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王欣羽 兰钰灵 王雪)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