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我住在新城一号小区,过去理发一直都在小区内的理发店。那些店面装修精致,空调、沙发等配套设施齐全,环境温馨舒适;理发师大多年轻,紧跟时尚潮流,每次理完发几乎挑不出毛病,只是收费偏高。自派驻协伟村后,我便想在驻地附近找个性价比高的理发店,有人告诉我,本村六组就有一家,理发师姓万,说是个年轻人。
那是城排公路边上的一间平顶屋,面积约20平方米。门前搭着遮阳棚,紧挨着公路,其余三面被菜地环绕。水泥外墙显得老旧,店内陈设简陋,除了镜子、椅子、热水器等常用工具,再无多余物件。所谓的年轻人,其实并不年轻,50多岁了,气质斯斯文文。他皮肤保养得不错,身材挺拔,头发浓密顺滑,这些都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不少。
和许多中年人一样,我脑门头发稀疏,发际线呈“M”型后移;鬓角白发夹杂,稍长些就像覆了层霜。经万师傅打理后,这些“缺点”都巧妙遮掩,人也显得更精神。关键是收费实惠,每次只要15元。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卫生方面,店里只有一条公用毛巾,不知用了多少回,后来我每次都自备毛巾。或许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没多久就换成了一次性用品。
万师傅的理发店生意不算火爆,很少需要排队等候。他手法娴熟,推、剪、刮、吹每个步骤都细致入微,染发更是不在话下。顾客大多是周边村民,大家知道他手艺好,为人随和,所以都愿意来。有些老年顾客行动不便或身体欠佳,万师傅从不嫌弃,总是耐心服务,因此积累了不少好口碑。
去的次数多了,我和万师傅渐渐熟络起来。闲聊中得知,他年轻时进城打过工。虽然收入高些,但工作时间长,生活也不习惯,便辞工回家守着自己的小店,还能顺便照顾老人。他妻子是外地人,婚后育有一女,现已出嫁,如今生活没什么负担。
“回到家里收入比城里少很多吧?”我试探着问,其实我知道他日子过得挺不错。
“那肯定的,但家里也有家里的好。光是吃饭就能省下不少钱,自家种的菜,再加上口粮田,日常吃喝基本够了。上街除了买点肉和鱼,也花不了多少钱。住的地方就更舒服了,自家房子宽敞,住着自在,哪是城里能比的。”说着,他指了指公路对面一栋两层楼房。房子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留意到门口没车,想来夫妻俩平时不常出远门,没必要买车,既费钱又麻烦。
万师傅有自己的爱好,工作时常边听手机里的长篇评书或时政新闻,还会和顾客分享见解。没有顾客时,他就搬把椅子坐在遮阳棚下,任清风拂面,静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观察万师傅的生活,我不禁陷入思考:长期以来,受世俗观念影响,不少人盲目追求房车等物质享受,将其视为现代生活的标配,甚至不惜背负沉重债务。可最终,他们并未获得想象中的幸福。反观万师傅,始终保持自在的生活态度,遵从内心选择,不过度追求超出能力范围的东西。他安于平淡日子,身心自由,这不正是普通人向往的理想生活,苦苦寻觅的心灵栖居之所吗?
(作者:熊远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