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非遗进托管班 天门市渔薪镇灰市村娃巧手“触摸”传统文化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7-11 10:22:0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张霞飞)为让乡村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近日,天门市渔薪镇灰市村爱心托管班邀请志愿者开设特色非遗课程,通过簪花、青花瓷工艺品制作、剪纸等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大家看,这是牡丹纹样的簪花,象征着富贵吉祥……”课堂上,志愿者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各式精美的传统簪花,讲解簪花的历史渊源和吉祥寓意。随后,孩子们拿起提前准备好的干花、珍珠、丝带等材料,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簪花制作。从固定花材到搭配配色,孩子们专注地将一朵朵小花组合成独一无二的簪子。当亲手制作的簪花别在发间时,孩子们笑着互相欣赏,仿佛穿越回古代,切身感受传统服饰文化的雅致韵味。

在青花瓷工艺品制作环节,志愿者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并示范了青花图案的绘制技巧。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素白的瓷盘、瓷瓶坯上,用青花料细细勾勒出缠枝莲、云纹等经典纹样。有的孩子模仿传统青花瓷的简约风格,有的则大胆加入自己的创意,画出卡通形象与青花元素的结合图案。一笔一划间,素净的瓷坯渐渐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孩子们也在创作中体会到了传统陶瓷工艺的精妙。

剪纸课程则充满了民间艺术的灵动。志愿者先展示了“福”字、生肖、窗花等经典剪纸作品,演示了折纸、镂空、剪刻的基本手法。孩子们拿起剪刀,从简单的对称图案开始尝试,慢慢挑战更复杂的造型。随着剪刀的开合,一张张红纸变成了展翅的蝴蝶、盛开的梅花、可爱的小兔子。当看到自己剪出的作品时,孩子们兴奋地举起来分享,课堂里充满了成就感的笑声。

此次非遗课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出”的体验,让青少年在趣味实践中了解了簪花、青花瓷、剪纸等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志愿者表示,未来将继续挖掘更多贴近生活的非遗项目,让爱心托管班成为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让非遗之美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肖又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