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三美融合”扮靓肖家堰——南漳县肖家堰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扫描”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7-10 16:38:13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耀峰、杨海炎、任文杰)蜿蜒在251省道旁的肖家堰村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丹参基地的绿浪与烈士陵园的苍松遥相呼应,新刷黑的老街巷弄里,复古门楣下传来村民的欢声笑语。这个曾以“消家堰”传说承载悲欢离合的村落,如今正以“产业美、生态美、人文美”的三重协奏,谱写出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自2024年入选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肖家堰村以1438万元资金为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环境蝶变、文明升华,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筑基:多元融合激活乡村经济“造血功能”

在肖家堰村的田间地头,中药材的清香与山楂花的芬芳交织,勾勒出特色农业的蓬勃图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村“两委”通过“传统种植+新型业态+集体经济”三链协同,让土地生金、资源增效。

站在海拔600米的山坡俯瞰,50亩玄参基地里,村民正弯腰查看作物长势。“玄参喜阴耐寒,亩产活丹参400-500公斤,亩均产值3000元。”村党支部书记如数家珍,村里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丹参、射干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40亩,带动6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而山腰处的800亩山楂林更显匠心,让“酸果子”变成“甜产业”。

在村集体经济的棋盘上,肖家堰村下出“多子联动”的妙手,新建5个蔬菜大棚,租给大户栽种,年租金收入2.5万元。创新的“共享菜园”更是一绝,“30亩菜地被步道分割成整齐方块,市民可通过认领种植或托管经营。堰塘边的监控摄像头实时直播农耕场景,既实用又具观赏性。”村党支部书记说道。

走进改造一新的交通综合服务中心,物流车辆川流不息。带动肖家堰街道经济繁荣,特别是肖家堰主街旅社餐饮、商店经营形成商贸一条街。2025年,肖家堰村通过出租集体资产年增收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50万元,较2024年将翻一番。

生态塑形:共同缔造绘就宜居乡村“水墨画卷”

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流绕村郭”,从“垃圾随风飘”到“垃圾分类箱”,肖家堰的环境整治不是“涂脂抹粉”,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觉醒。

漫步刷黑一新的村道,太阳能路灯与仿古篱笆相映成趣。肖堰镇财政所主任刘俊峰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于路、渠、堰塘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946万元,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资金201万元,主要实施微改造、微提升、微治理。”全村扩宽硬化道路6.03公里,新建沟渠1.5公里,安装新能源路灯36盏,堰塘清淤防护2处,污水处理管网覆盖全村。村民王大爷感慨:“过去雨天出门两脚泥,现在晚上散步有路灯,真是大变样!”

曾经的“肖家堰”传说中化为“汪洋”,如今的“堰塘”却成为生态治理的典范。通过清淤护坡、种植水生植物、修建亲水步道,昔日的“乱泥坑”变身“景观堰”。堰中有水,水中有鱼,水边有石墙,墙上有木栏,栏边有步道,道中有绿植。如今堰塘环境之变,人们心情更加舒畅。村民无不感叹:“小时候摸鱼捉虾的堰塘回来了,还多了观景台!”

肖家堰老街的蜕变,是“微改造”理念的生动实践。56户民居完成屋面改造7200平方米,青砖灰瓦间,“文化墙”讲述村庄历史,“复古门”留住传统韵味。在外经商的乡贤陈仕静捐赠路灯20盏,11户村民主动拆除猪圈鸡棚800平方米,捐出老砖石建设“乡愁记忆角”。漫步改造后的老街,既见现代设施之便,又存古村风貌之美。肖堰镇财政所主任刘俊峰意犹未尽,村居环境由“脏乱差”变成“洁绿美”,让这里成为集镇休闲的最佳地,分流了主街的压力,让新街不再“拥挤”、老街不再“落寞”。

文明铸魂:红色基因培育村风民风“精神沃土”

在肖家堰,烈士陵园的松柏常青,“孝文化”的传说代代相传,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间,绘就乡村治理的“同心圆”。

村南的肖堰烈士陵园,高耸的纪念塔铭刻着抗战时期何基沣将军率部抗敌、中原突围七烈士捐躯的壮烈史诗。近年来,村“两委”将红色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组织党员群众开展“重走突围路”“红色故事会”等活动,让革命精神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每逢清明,村民自发祭扫烈士墓,小学生在此举行入队仪式,红色基因深植人心。

源于“小青龙救童养媳”的传说,“孝文化”在肖家堰绵延千年。村两委连续五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妻子”等评选活动,选树身边的榜样。“好婆婆”刘奠红常说“娶回来的儿媳妇,就是自己多了一个闺女”多年来,婆媳关系融洽。“好媳妇”李永香面对年迈体弱的婆婆,没有丝毫的嫌弃和厌倦,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伺候。“好妻子”徐春枊不离不弃,与因车祸卧床的老公患难与共。

以自治激发活力——肖家堰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推动移风易俗,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成为新风尚。以法治定分止争——通过学法普法调解纠纷,连续三年实现“零上访”。以德治春风化雨——文化广场的“道德讲堂”和“文体活动”滋养村民精神世界。如今的肖家堰,邻里纠纷少了,志愿活动多了,打牌闲聊的少了,跳舞健身的多了。

夕阳西下,文化广场上响起欢快的广场舞曲,丹参基地里晚归的村民满载收获……在肖家堰,产业兴旺的生机、生态宜居的惬意、文明善治的温情,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未来的肖家堰,将继续执“三色画笔”——绘产业之金、染生态之绿、描文明之红,在荆楚大地上书写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答卷。

责任编辑:周尔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