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钟思琪、张圣洋)仲夏骄阳下,板桥店镇王台村近日迎来今年的紫薯首摘,无人机在广阔的田野上方飞驰,镜头里一串串深紫色的薯块带着丰收的喜悦翻滚出土。老农布满沟壑的手掌托起新掘的紫薯,笑纹从眼角漾开,满载紫薯的货车正缓缓驶去,车辙在田间烙下蓬勃发展的印记。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农业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要坚持在科技强农上谋篇布局,在科技兴农、产业兴农、人才兴农上下功夫,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小果实蜕变大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高技术、高质量、高效能特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是指明方向。要主动钻研学习农业改革领域前沿知识,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增量”。田垄间,变革早已破土萌发。新疆和田吉亚乡的沙砾地上,农科专家以科技点土成金——通过土壤改良与品种优化,使紫薯亩产跃升至1.5吨,昔日“种一瓢收一筐”的荒漠,化作亩均收益超3000元的沃野。陕北高原上,靖边县以“滴水算法”激活旱作农业。智能水肥系统通过36眼机井、20个轮灌区,将电脑指令转化为精准灌溉。榆林农企依托此技术,建设5000亩马铃薯绿色高产基地。科技赋能的实践里,纷繁的“黑科技”在田垄间生机勃发。
夯实产业强农根基,擘画产业富民惠民新图景。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打好“特色牌”,推动产业深入融合发展。甘肃定西与青岛投入近5亿元协作资金,构建“种薯研发——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链条体系,打造“定西宽粉”产业园,吸引128家加工企业入驻,年产能23万吨,销售额30亿元,“定西马铃薯”品牌价值跃升至396亿元;陕西宝鸡凤翔区红薯三产融合示范园,举办“红薯节”、电商直播等活动,2023年线上日销20万单,接待游客3.5万人次,三产融合产值达15.19亿元;广东搭建马铃薯大数据平台,实现种植监测、行情分析、精准营销,亩均利润达2000元,开发甘薯代餐奶昔、护肤品等9类精深加工产品,“汕尾粉签”速食产品推出16种口味,带动6家企业升级加工链。产业强农的蓝图中,无数“新点子”正落地开花。
育千里人才沃土,起田畴万里宏图。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激活人才这一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各级党组织要在内培外引上双向发力,一方面源头培养、就地取材,大力挖掘奋斗在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另一方面靶向引才、全面聚才,探索适合乡村实际的引才模式,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实打实的人才支撑。安凌镇的“田秀才”服务队穿梭阡陌,三十余次田间授课将除草、培土技术相传;和田基地中,帕提麦·麦提尼亚孜在采收季月入3000元,更习得紫薯种植的全套本领;七桥村致富带头人张顺兵带技术进村,将百亩闲田化作轮作宝地。这些身影印证着深刻论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人才驱动,需打造知农爱农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万千“新农人”正破土萌发。
暮色浸染薯田,画面上,紫薯堆叠如云霞,这片土地见证着千年农事的崭新叙事:当紫薯创造亩产吨半的奇迹,当指尖沾满收获的泥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长卷正以科技为笔、人才为墨,在田垄间挥毫续写。“劝君莫辞耕作苦,黄金籽种万年春”,今日神州沃野的答案已然明晰:以新质生产力破题,古老农耕文明正迈向更绚丽的星辰大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