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365天,是返乡创业青年余松扎根在慈惠街蔡家社区的天数。
返乡以来,他先后开办的“村里咖啡”“村里茶馆”,凭借独特的“村里范儿”,成为园区热门打卡点。
如今,继前两家店铺走红后,他亲手打造的“村里院子”再次凭借独特的乡村韵味和乡愁情怀,在网络上火速出圈,成为慈惠街盘活闲置用房、打造共享村落的样板。
当记者推开蔡家台74号的榫卯木门,瞬间跌入记忆中的乡村图景:碎石小径上,几簇野草野花倔强地钻破缝隙,透着未经雕琢的野趣;屋檐下悬挂的竹编灯笼随风轻摆,诉说着岁月静好;屋内的木床、书桌皆为村里老物件,就连洗手台都是废弃猪槽改造而成……
村里院子的家具都是四处淘来的老物件。
余松介绍,这座名为“村里院子”的院子,曾经是村里的闲置农房,年久失修,斑驳的墙面、老旧的夯土勾勒出未来茶香与风吟虫鸣交织的场景,于是在去年下半年,他启动“村里院子”改造计划。
他秉持低成本、可持续理念,亲手搜集老门板、旧砖瓦、竹篱笆等旧物,让它们重焕生机;院中栽种广玉兰、紫薇、鸡爪槭等花木,实现四季有景;竹制篱笆围墙古朴实用,为庭院增添乡野韵味。
院中栽种各种花木,实现四季有景。
改造后的院落功能分明,原客厅变为茶室,卧室改为客房,偏房成为厨房与餐厅。院子里,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几条鲤鱼摇曳其中;茅草凉亭下茶香袅袅、风吟虫鸣,时光在这里缓缓流淌;四块整齐的菜地,种满了时令蔬菜,传递最新鲜的田园滋味。
“每栋闲置农房都能重获生命力。”余松介绍,“村里院子”不仅是共享村落生活样本,更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吸引众多网友打卡,“三农”主播也到此直播带货。
以“村里院子”为平台,余松依托蔡家社区“新农人孵化中心”,为村民提供免费民宿改造指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同时,通过“以院引院”,村里院子的成功改造也吸引了更多能人回乡,前期由余松进行托管的10套闲置农房,已有70%完成招商,将有特色亲子餐饮、文创空间、设计工作室等业态在郷伴慈惠园区落户,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
时间回溯至2024年4月,彼时余松已投身农村文旅开发工作2年,并入伙湖北乡下有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过江夏熊家湾、新洲细李湾等多地共享村落打造。
因热爱乡村生活,他在网络平台分享田园日常,全网吸粉超5万。“我们有数十套通过产权置换收归国有的闲置房屋,欢迎您来进行改造!”某天,余松收到一条私信,发信人正是慈惠街蔡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君。
王君(左)在走访中向余松了解经营情况。(东西湖融媒图片资料库)
起初余松以为是一时邀约,直到王君带着街道负责人专程前往公司考察,郑重发出邀请:“欢迎您带上项目来落户!”
在参观郷伴慈惠园区后,余松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青砖黛瓦的老屋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汉江堤下,斑驳的墙面上还保留着岁月的痕迹,却因长期闲置而略显荒凉。“每栋老屋都承载着当地记忆,我们想通过文旅改造让它们重生。”王君的话让余松心生触动。
“我们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减免房租。”慈惠街道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促进乡村振兴。”
余松抚摸着老屋的木门框仿佛看到这些空置的房屋经过改造后,变成一间间充满诗意的民宿,游客们在这里品茶赏景,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这个画面让他心跳加速。
“好,我接受这个挑战。”同年6月,余松正式入驻园区,用4个月时间将游客中心西侧500平方米闲置用地改造成“村里咖啡”,丰富园区业态。
余松将500平方米闲置用地改造成“村里咖啡”。(东西湖融媒图片资料库)
今年5月,“村里茶馆”在村内老宅开业:保留木质结构与青砖地面,搭配老榆木茶桌与传统年画,乡土气息浓郁。周末时常有城里人驱车前来,品茗之余还会购买村民自产的土特产。
如今,余松的创业版图仍在扩展:他正推进蔡家台社区841平方米闲置用房改造,并计划在园区打造“村里公社”,定位“返乡青年创业孵化器”,通过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实现“老屋新生”计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王露 但峰 林思雨 毛雅倩 杨怡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