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医防融合话健康 | 科学防暑 安然度夏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7-09 15:07:4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方金柱 为强化健康科普,实现治病与防病相结合,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十堰市西苑医院、十堰电视台联合推出《医防融合话健康》专题栏目,由相关科室专家进行科普宣传,引导群众正确预防、科学就医,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切实降低发病率,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入夏以来,十堰气温持续攀升,闷热的天气让不少市民出现心神不宁、烦躁气短等不适,甚至面临中暑、脱水等风险。炎炎夏日里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防暑防病,安全度夏。今天推出《医防融合话健康》第14期:科学防暑,安然度夏。由十堰市西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游泳讲解夏季防暑的科学方法。

冷热交替易损伤血管

“高温与空调的冰火两重天,是夏季血管健康的头号威胁。”游泳说,夏季室外高温,室内空调低温,频繁进出冷热环境,会让血管反复收缩和扩张,如同橡皮被不断拉扯,可能引发血管损伤,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冰镇饮食是夏日里的另一大“血管隐患”。游泳表示,冰淇淋、冰镇饮料等生冷食物虽能带来短暂清凉,却会刺激肠胃,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高糖、高脂肪的冷饮和食物还会升高血脂,加重心脏负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或劳作后头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此时猛吃冷饮可能引发颅内血管功能异常,诱发头痛。

此外,出汗后的防护细节也不容忽视。从室外大汗淋漓回到室内,应先擦干汗水再开空调,且空调避免直吹身体。此时也不宜立即冲冷水澡,因为张开的毛孔突然遇冷会迅速关闭,可能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甚至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形成血栓,危及生命。建议休息10-15分钟后,用35-37℃的温水洗澡,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补水有讲究 喝对才健康

“根据气温高低,每天饮水量在1.5至2升之间为宜。”游泳说,夏季出汗多,补水是防暑的关键。应遵循“小口多次”原则,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当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这时候猛灌大量水会使血液快速稀释,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量变大,会增加心脏负担。

游泳表示,晚上睡前和清晨醒来后,各饮用适量温开水,能有效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淡盐水,弥补体内流失的盐分;若感觉倦怠疲乏,可能是缺钾的表现,喝点含钾的茶水是不错的消暑选择。

饮食方面,游泳建议,多吃新鲜蔬果和豆类制品,保证钾元素的摄入。蔬菜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有助于保护血管、预防“三高”。适量吃水果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另外,夏季白天时间长,高温易让人犯困疲劳,中午可适当小睡20-30分钟,以缓解身心疲惫,帮助养护心神。

中暑不是小事情 早防早治能救命

中暑是夏季高温环境下的常见急症,是由于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引起的。游泳指出,高温、高湿度、通风不良的环境,以及精神紧张、劳动强度大、睡眠不足等,都是中暑的常见诱因。即使气温未达35℃,若湿度高且通风差,也可能发生中暑。

先兆中暑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升高。此时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当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症状时,首先要迅速撤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多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也可在额头、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若出现重症中暑,除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外,需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夏季防暑无小事,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才能有效规避健康风险。游泳提醒:“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先兆症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避免发展为重症中暑。”

责任编辑:刘汉泽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