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朱怡君、王琛睎)6月28日在学院党委的精心组织下,由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朱怡君、王琛睎、李华涛,带领五名舞蹈教育专业学生,一行8人踏上了前往武当山的“舞乐疗心”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借助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同学们深入探索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在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承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实践过程中,大家学思结合,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筑牢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同学们积极响应号召,走出校园,投身到武当山的文化传承工作中,扎根文化圣地,梳理传统舞乐经验,进行艺术创作,服务当地文化发展。在感受历史厚重底蕴的同时,传承文化精髓,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国家文化发展大局,以青春力量助力文化繁荣,尽显汉师学子的责任担当。
文化场景中的理念感悟:从建筑空间到哲学内涵
实践团队首先抵达紫霄宫,踏入宫门,清幽的传统音乐与袅袅青烟交织,古朴的建筑群落与宫观布局构成沉浸式文化场域。蔡老师带领团队成员缓步走上道观回廊,结合建筑形制讲解武当武术“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循序渐进的武术展示,呈现刚柔并济的动作美学,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武术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与身体智慧。
生活实践中的文化浸润:素食体验与劳动协作
随后,团队进入紫霄宫斋堂体验传统饮食文化。木质长桌整齐摆放的素斋,在无声的用餐过程中成为一场“止观”修行,都市生活中紧绷的神经在一粥一饭间逐渐松弛。餐后成员自觉分工洗刷餐具,五人围于后厨木盆前,接水、刷碗、擦桌的协作场景中,流水声与劳作声响构成默契的生活乐章,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理念的理解。
身体实践中的身心调和:武术研习与音乐融合
在宽敞的武术练功场,蔡老师和小奇老师系统展示传统武术基本功、太极招式及器械技法,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全神贯注参与学习。练习过程中,阳光穿透枝叶,蝉鸣溪声相伴,身体在一招一式中舒展,内心的浮躁被自然之声与传统音乐韵律悄然抚平。随后团队体验传统音乐,并提炼可融入舞蹈创作的武术动作元素,在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中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
文化创新的时代价值:从传统符号到疗愈实践
此次实践活动聚焦“舞蹈、武术与道乐疗愈”主题,实践团队深入武当山道观、武术馆,向资深武术师傅和道乐演奏者学习武当太乙拂尘、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招式,聆听道乐演奏,挖掘当地丰富文化资源。团队以“舞乐疗心”为创新形式,将传统音乐、武术等元素与舞蹈艺术相融合,探索舞蹈教育在身心疗愈方面的新路径。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当身体跟随传统音乐韵律舒展,内心杂念随之消散;刚柔并济的动作转换,恰似一场身心的自我对话。这种融合不仅实现了文化符号的现代艺术表达,更致力于打造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疗愈功能的沉浸式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武术和道乐的基本韵律,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他们用心梳理实践经验,尝试将武术的刚健有力、道乐的空灵悠远与舞蹈的灵动优美相结合,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构思。在师生与蔡老师的反复沟通学习与研讨中,提取了许多武术中可融合舞蹈的元素,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及教材中融合运用,并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疗愈功能的舞蹈作品,也希望未来创作的作品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武当文化的魅力,传递出身心和谐的理念。
同时,学生们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为当地群众开展舞蹈教学,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将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局之中。
此次“舞乐疗心”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起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桥梁,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未来,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将继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探索舞蹈教育的多元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