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记者今日从新洲区园林和林业局获悉,2023年以来,新洲区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不仅为候鸟提供更优越的栖息地,也为公众搭建起亲近自然、了解湿地的科普平台。
紧邻长江的涨渡湖,因“涨水为渡,落水为湖”而得名,属于内陆淡水湖和淡水沼泽湿地类型。该湿地早在2002年就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新洲区通过退养还湿、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措施持续优化湿地环境,吸引大量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2023年,涨渡湖入选全国第一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主要保护物种包括东方白鹳、鹗和黑冠鹃隼等珍稀鸟类。作为亚太地区及中国中部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中转站,这里每年吸引数万只水鸟前来越冬。尤其在每年6、7月的鹭鸟繁殖季,小白鹭、夜鹭、池鹭等水鸟在此筑巢育雏。
为进一步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三年来,新洲区实施涨渡湖水上森林鹭类栖息地修复项目,总投资121.8万元,重点开展巡护航道疏通、生态驳岸修复、生态浮岛建设及水下森林种植等工程。通过植被恢复、水系连通和生境营造,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并为鸟类提供丰富的觅食和繁殖空间。其中,生态浮岛和堆岛的建设不仅美化景观,更成为鹭鸟筑巢的理想场所,降低幼鸟坠亡风险。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项目还着力完善宣教科普设施,加强湿地保护宣传和湿地动植物科普。湿地内新增38块科普标牌湿地鸟类资源总览和鸟类图鉴。标牌涵盖了极危(CR)鸟类(青头潜鸭),濒危(EN)鸟类(棉凫,东方白鹳),近危(NT)鸟类(小天鹅、罗纹鸭、白眼潜鸭、长嘴剑鸻等12种),白胸翡翠、斑头鸺鹠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以及大白鹭、苍鹭等18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共37种鸟类。
区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涨渡湖湿地公园将依托湿地公园水体、水鸟、水上森林等自然景观资源,以湿地文化展示、湿地生态旅游为契机,建设成为集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于一体,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洪蓄洪、水利灌溉、科普宣教等多功能兼备的长江中游典型湖泊型湿地公园。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王静)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