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黄敏)湖北省博物馆收藏金石名家杨守敬所藏金石碑帖珍品500余件。今年值杨守敬去世110周年,省博遴选并展出馆藏金石碑帖拓本珍品70余件,以表纪念。
“碑苍帖逸——馆藏杨守敬金石碑帖展”开幕仪式。记者万建辉 摄
6月27日上午,“碑苍帖逸——馆藏杨守敬金石碑帖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四楼书画厅开幕。展览精选了杨守敬家族捐赠的珍稀碑帖、拓本及其金石考释手迹,从近代中国学术变迁的角度,展示杨守敬在金石碑帖学研究中的深厚造诣与重要贡献。
杨守敬(1839年—1915年)是湖北宜都人,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清史稿》更赞誉他为“鄂学灵光”。
展出的《东坡超然台记》碑刻拓片。记者万建辉 摄
导览中,此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馆员汤文韵介绍说,本次展览主要聚焦于杨守敬在金石学方面的成就,从他的理论著作、碑刻拓本、刻贴藏品和铜器拓片4个单元来呈现。
记者在展厅现场看到,展览展出了杨守敬收藏的古代碑刻拓片,展示了从汉代到清代的碑刻艺术。如杨守敬题签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碑刻拓片《东坡超然台记》,可以看到苏轼行楷书法手迹。
《超然台记》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撰写的,记其修葺城北旧台、寄寓超然物外之志。原碑立于山东诸城(古密州),书风为苏体行楷,笔意丰腴跌宕,结体左低右昂,尽显“石压蛤蟆”之趣。原碑早已佚失,现存多为明清重刻拓本,部分藏于诸城博物馆。
杨守敬《评碑记》手稿。记者万建辉 摄
展出的杨守敬藏东汉时期《乙瑛碑》《张迁碑》《西狭颂》《汉少室东阙》等碑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展现了隶书、楷书字体的演变过程。如北魏时期的《张猛龙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楷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书家影响深远。
在金石学研究上,杨守敬贡献卓著,著有《望堂金石》《寰宇贞石图》《楷法溯源》等重要理论著作。他首倡“碑帖融合”,矫正了当时片面推崇碑刻的风气。
现场观众观展。记者万建辉 摄
出使日本期间(1880—1884),他携1.3万余件碑拓前往日本,掀起学碑热潮。在日本期间,他与岩谷修、日下部鸣鹤、松田雪柯等日本知名书家深入交流,打破日本帖学一统的格局,以“碑帖并重”理念推动日本书道转型,被尊为“日本近代书道之祖”。
展览展出了杨守敬金石学理论著作,如《评碑记》手稿、《评帖记》手稿、《学书迩言》手稿。其中《学书迩言》是杨守敬晚年的重要书论著作。1911年,时年73岁的杨守敬避居上海,应日本弟子水野元直(字疏梅)求学书门径之请,在手头碑版、集帖,因辛亥革命皆陷武汉的情况下,仅凭记忆撰写了此书。
展出的巨幅《匡喆刻经颂》拓片。该石刻位于山东邹县铁山摩崖,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守敬为该石刻题签,盛赞其《与泰山经石峪》齐名。记者万建辉 摄
该书内容涵盖绪论、评碑、评帖、评书四部分。杨守敬在学书“三要”(天分、多见、多写)的基础上,新增“品高、学富”。书中倡导碑帖融通,主张兼收汉魏碑刻的雄健古拙,与晋唐法帖的灵动雅致,强调破除程式,博采众长。除碑帖品评外,书中亦论及日本书法,并推重唐代僧人空海为日本书坛第一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