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科技“活水”润南漳,农企“升级”又“生金”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6-27 16:23:15
科技活水如何浇灌山乡沃土

在南漳县

一支由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

组成的队伍

用科技引领农特产业

降本增效、延伸链条、拓展市场

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

驱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6月19日一早,南漳县裕农菌业负责人王祖亮赶到高铁站,迎接前来指导的湖北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王琼博士一行。早在2019年香菇产业规模化起步时,因菌棒生产依赖木屑、麦麸皮和石膏粉,导致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发展一度陷入瓶颈。 

转机出现在2021年,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王琼博士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破题的“金钥匙”——菌菇轻简高效栽培实用技术。

湖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科技特派员  王琼:

该技术利用秸秆等农业副产物进行科学配比制作菌棒,结合菌种优选,提升菌菇品质。同时利用研发的微生物复合菌剂,将废弃菌棒制成有机肥用于果蔬种植,实现了菌棒的循环利用。这样一来使得菌菇产业真正做到降本增效、生态低碳。

科技赋能效果立竿见影,传统菌棒成本高达3元一个的局面被改变。其中单价1.2元一斤的麦麸皮,被部分替换成仅需0.3元一斤的玉米芯。王祖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玉米芯含糖,让菌袋的营养价值提升了,投资减少了,产值也变高了。现在投资一个菌袋成本减少两毛,每一袋的菌袋增值在五毛左右,这样一去一来就能增加六、七毛钱的收益。”

南漳县裕农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祖亮:

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所以,科技特派员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我们发展的信心。

成本显著降低后,裕农菌业乘势而上,建基地、添设备,每年生产200万袋优质菌棒供应给周边农户。公司创新推行“三包一保”模式(包菌棒供应、包技术指导、包产品回收、保底价收购),辐射带动全县8个镇46个村约1.2万农户增收致富。

image.png

科技的力量不止于田间生产。在王琼博士技术团队的持续助力下,裕农菌业大力进军精深加工领域。当地的香菇、紫薯、南瓜、秋葵等果蔬,经过低温脆化技术处理,就地升值,摇身一变成为俏销东南亚的网红零食,每包售价达2美元。这条生产线日均消耗农产品10吨,有效带动周边1000多亩订单种植,不仅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还让深山里的农特产品迈出了国门,飘香海外。

南漳县裕农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祖亮:

农科院王博士进驻以后,进行了食品深加工研发,我们的果蔬脆、包括现在的白果酥,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很受欢迎。今年我们在东南亚市场销售额同比可增长40%,力争在马来西亚的年产值能达到6000万元。

裕农菌业的蜕变,是这股科技“活水”滋养的结果,也是南漳众多涉农企业降本增效、链条延伸、市场拓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南漳县裕农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公司正忙着安装调试新产品健康功能茶饮生产线,投产后年可消化白果300万斤,联农带农效益预计再提升30%。王祖亮信心满满地表示,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成长,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助力支撑,今年,裕农菌业全年产值预计将突破2亿元。


湖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科技特派员  王琼:

我们将继续丰富菌菇、特色果蔬、食药资源等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出更多面向海外市场的新产品,比如新品果蔬脆、代餐粉等。此外,还会进一步开展农业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信息化工厂的建设等,共同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该县已建成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个,联络驻站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及横向驻站专家共53人。这些工作站不仅是日常科技服务的阵地,更成为组团定向服务全县30家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重要平台。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三新”技术30余项,培训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农技推广人才100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们将创新的种子广泛播撒在南漳大地,为全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张鹏亮 程思豪)


责任编辑:罗雨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