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校园里的抗战课】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抗战丰碑下的红色传承
湖北日报 2025-06-26 19:48:3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雷世达 耿文辉

【抗战故事】2万血肉之躯打出武汉会战最惨烈阻击战

在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一座青灰色的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苍松翠柏环绕。

87年前,这里曾是田家镇要塞保卫战的惨烈战场,而今琅琅书声与历史回响在此交融。

1938年,日军攻破南京城后沿长江而上,直逼武汉三镇。武穴田家镇作为长江咽喉,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9月15日,日军攻破广济县城(今武穴市梅川镇)后,集结4个师团7万余人,在舰炮、飞机的掩护下向中国守军发起猛攻。

“史料记载,9月20日晚上,为了攻克无名高地,中国守军103师调集3个营组建奋勇队,所有队员脱去上衣,拿起大刀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中碰到穿上衣者便砍。”武穴市史志研究中心党史编研股负责人夏慧君介绍,此战歼敌500余人,但日军随后以毒气弹、舰炮覆盖还击,中国军队损失严重。

作为武汉会战的关键一役,中国军民在田家镇保卫战中,以近2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近万人,用血肉之躯迟滞了日军进攻步伐。

大战过后第二年,乡亲们重返家园的时候,发现大小山头上到处是尸骨,他们含泪收殓抗战烈士的遗骸,集中安葬在五福寺,并建有纪念塔。后来,这里被改建为学校。

纪念碑 微信图片_20250626002946.jpg

“五福寺前后山脉抗战阵亡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摄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走进翟畈校区,“五福寺前后山脉抗战阵亡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之上,镌刻着抗战将士的英勇事迹。“原来的纪念塔墓碑风化严重,2006年学校筹资在原址修建纪念碑。”校长张启明抚摸着碑文说,无论将军还是普通士兵,他们都展现了中国军人守土抗战、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警示钟微信图片_20250626003009.jpg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警示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摄

旁边一棵有着近300年沧桑的古树上,挂起一口大铜钟,刻有“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八个字。张启明说,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都会敲响警世钟,提醒师生们时刻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青春回响】爱国是做好每道题

“战役期间,上阵杀敌的中国军队身后,还有自发组成青壮年运输队、担架队的武穴百姓,他们往前方运送弹药食物,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翟畈校区五(一)班学生邓林悦身着校服,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作为学校第20任“抗战故事讲解员”,她已为来访者讲述这段历史50多场。

微信图片_20250626003730.png

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五(一)班学生邓林悦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

谈及感悟,这个11岁女孩的眼神格外坚定:“抗战先烈们用生命告诉我们,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虽然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但我们可以把课堂当‘战场’——认真听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将来用科技强国、用知识报国!”在她的带动下,班上同学踊跃参加“学党史 缅英烈 弘遗风 ”手抄报比赛、“诵爱国诗歌,明报国之志”诗歌朗诵活动、“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诉我情”征文等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血脉。

前不久,邓林悦的一篇征文获奖,她深情写道:“我的家乡在翟畈,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抗战英烈的热血。当年,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精神,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将来用知识和才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翟兴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