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梁欣)育人,她用爱心与尊重让童心绽放光彩; 教学,她以创新与实践激活课堂生命力; 教研,她在深耕与反思中探寻教育本真。在咸宁市实验小学的教学楼里,总能看到她抱着作业本匆匆穿梭的身影——嘴角挂着温和的笑,眼里闪烁着热忱的光。她是熊珍云老师,一位深耕小学数学教育近三十载的“园丁”,用爱与智慧谱写着育人、教学、教研的动人三重奏。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需要我们用耐心去发现他们的光芒。”这是熊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她笃信: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
2023年接手六年级2班时,熊老师注意到学生小宇因父母离异变得孤僻,数学成绩滑至40多分。“第一次单元检查后,他盯着试卷发呆,手指不停地摩挲着草稿纸。”熊老师回忆道。放学后,她留下小宇,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笑脸:“我们先定个小目标——下次考试多做对一道题,好吗?”此后每周,她都为小宇定制“专属错题本”,用彩色便签细心标注思路。三个月后,小宇在毕业文化素质检测中数学取得了82分。他高兴地说:“熊老师,原来我也能学好数学!”“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灵引导,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熊老师看来,这样的育人故事不胜枚举。她实行的“分层奖励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就感:进步者获“潜力之星”贴纸,满分者则担任“小老师”帮扶同伴。“上周我教小雨解鸡兔同笼问题,她现在能给其他同学讲了!”课间,四年级学生小航兴奋地汇报。在她的班级里,“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尺”成为共识,孩子们更珍视的是每日点滴的进步。
“数学不该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应是充满趣味的思维游戏。”翻开熊老师的备课本,泛黄的纸页上写满创意:用七巧板“发现”三角形内角和,设计“超市购物”让分数加减法跃然眼前。
2017年熊珍云老师主讲的《找次品》一课荣获市级优课,课堂上,她将全班分成8个“质检小组”,用天平模型和乒乓球模拟找次品,当学生们通过讨论自主得出“三分法”最优策略时,眼睛里闪烁着发现的光芒。但熊老师更珍视的,是学生展现的创造力。“有个小组用画图法记录流程,比我预设的方案更清晰,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魅力!”熊老师激动地说。 早在2005年,熊老师便开始探索分层教学。作业分为“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挑战自我”三梯度,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数学角”,分享趣味故事和拓展题。2005至2014年间,她所带学生2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数学竞赛中摘得奖项。翻开这份沉甸甸的名单,她的语气满是骄傲。
熊老师的办公桌上,《小学数学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书籍常伴左右。她的教研笔记里,既有理论反思,也有教材剖析,更有对学生思维特点的细致观察。“教研不是写论文,而是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她参与的课题《小学除法计算教学的精髓研究》,便源于课堂困惑:为何学生熟记法则却频频算错?通过追踪50名学生的计算过程,她发现“算理理解不透彻”是关键,于是开发出“可视化算理模型”——用小棒图、数轴等工具,让除法的本质变得清晰可触。
在微课制作领域,熊老师更是锐意创新。2017年,年近五十的她自学剪辑软件,耗时两周打造的微课《圆的周长》获市级二等奖。近年来,熊珍云老师撰写的《化繁为简,探寻最优解决问题策略》获省级二等奖,《用心构建家校桥梁》等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2024年主讲的《田忌赛马—最优策略》再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临近退休,熊珍云老师依然热情不减。从青丝到华发,她用近三十载光阴诠释了“师者匠心”。正如她在教学随笔中所写:“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我愿做那个举着火把的人,照亮孩子走向未来的路。”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