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6月18日,咸丰县长林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土豆基地上空,4台吊运无人机嗡嗡作响,将一袋袋新鲜土豆从田间精准运送到运输车上。这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的“空中帮手”,正为当地土豆采收运输带来省时省工的变化。
“准备起飞!”上午9点,无人机操作员冉祖海按下启动键,一架载着85公斤土豆的无人机稳稳升空,沿着预设航线飞向300米外的运输点,全程仅用30秒。而在过去,农户们需要肩挑背扛25至35公斤的土豆,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半小时才能完成一趟运输。
“无人机不仅能智能规划航线,还能自动避障,一天能运15吨,效率是人工的100倍。”冉祖海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指向身后忙碌的“空中车队”。咸丰县作为武陵山区土豆主产区,土豆种植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传统人工搬运方式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复杂山地地形。
当地农户罗和仲感慨:“以前肩挑背驮累得很,现在无人机轻松搞定。”另一位农户杨光琼也表示,种了一辈子土豆,没想到能用上这么先进的技术。
运输车旁,合作社负责人颜红梅正核对当天的发货单。“无人机运出去的不仅是土豆,更是乡亲们的致富希望。”她算了一笔账:运输成本降低后,每亩土豆能多赚300元,今年合作社1000亩基地预计增收30万元。(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杜迪纳、朱璋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