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章硕、甘崇雪、黎润钊)6月11日,咸宁市交警支队四大队的警官们走进咸宁市大洲湖学校,为七年级全体学生和一至六年级交通安全重点学生共130余人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 "交通安全沉浸式课堂"。活动通过 "理论 + 实战" 双轨并行的创新模式,将交通安全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实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在大会议室的理论课堂上,警官们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和触目惊心的警示案例,系统讲解了常见交通标志、步行安全、骑车规范、汽车盲区及防范车辆冲撞等五大核心内容。
针对未成年人出行特点,警官特别强调:“未满 12 周岁禁止骑行自行车,未满 16 周岁不得驾驶电动自行车”,并通过真实事故视频,直观呈现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在讲解汽车盲区时,警官结合物理原理和心理学认知,详细分析了驾驶员视线盲区的形成机制:“车头前 2 米、车身两侧 3 米、车尾 5 米范围内都可能成为‘死亡区域’”,并提醒学生 “远离大货车至少 5 米,尤其是转弯时要警惕内轮差形成的弯月形高危区”。
演练环节,警官将课堂移至校门口斑马线。40名学生蹲在警车四周模拟盲区场景,当轮值“小司机”坐上驾驶座后纷纷愕然:“后视镜里只能看到两三个人!”“这样的体验太震撼了!”七年级学生陈同学在参与骑车盲区演练后表示,“以前总觉得自己能看见车,现在才知道司机根本看不见我们。以后一定会远离大车,遵守交规。”在警官指导下,同学们反复练习“举手示意、左看右看、快速通过”的过马路法则,并通过分组演练掌握"S形跑位"躲避冲撞的技巧。“实战演练比书本知识更震撼,我以后骑车一定会远离大货车!”七年级李同学擦拭着汗水说道。
“这种‘体验式教学’让交通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班主任李老师感慨,“学生们不仅自己学会了保护生命,还会把知识带回家影响家长。”七年级刘同学则郑重承诺:“我要做家里的‘安全监督员’,提醒爸爸开车不看手机,妈妈骑电动车戴好头盔。”
此次活动中,交警部门与学校携手打造“认知-体验-践行”的教育闭环,用创新形式为咸宁市大洲湖学子系好交通“安全带”。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