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在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济药业”)的实验室里,一个清瘦的身影在各种精密设备间穿梭,时而驻足观察仪表数据,时而俯身记录工艺参数。他就是郭韶智,一位用三十三年光阴书写“科技兴企、实业报国”传奇的科技工作者。
郭韶智悉心指导青年职工开展实验操作
攻坚克难的“破局者”
1992 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的郭韶智,怀揣着对专业的热忱,毅然回到家乡,成为广济药业的一名技术员。自此,他便如同精密仪器上永不松动的螺丝钉,扎根在生产研发一线。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度的责任心,郭韶智很快崭露头角,被公司委以重任,出任公司核黄素提炼车间主任。
1996 年 1 月,公司不惜花费百万美金从国外购回世界优级菌种,当发酵环节取得突破,却发现原有的提炼技术难以处理新菌种发酵液,这意味着投入的巨额费用将付诸东流,公司站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关键时刻,郭韶智勇挑重担,肩负起核黄素新菌种提取技术攻关的重任。他深知,这次攻关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存续,更是肩负着打造民族产业脊梁的重任。
面对国内外专家都难以突破的分离技术瓶颈,他以“奋斗”为剑,开启了艰难的攻关之路。那段时间,实验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凌晨两三点的灯光常伴他左右。没有经验可借鉴,他就带着实验料液跑遍全国,查阅海量资料。经过数百次试验,他带领团队终于找到 “高分子絮凝预处理方法”,攻克了核黄素新工艺工业化大生产这一国际难题。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广济药业核黄素纯度达欧美药典标准,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该技术经专家评审为“国际首创”,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技术创新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 年,当行业技术壁垒被突破,市场竞争白热化时,郭韶智再次扛起技术革新大旗。他带领团队对菌种筛选、发酵工艺、环保处理等全链条进行优化,单罐产量提升 52.19%,淀粉单耗下降 27.81%,生产成本直降 44.35%,公司核黄素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跃居全球“三强”,广济药业也成为维生素领域的头部品牌。
拓路前行的“领航员”
长江产业集团入主广济药业后,郭韶智出任武穴分公司总经理,以“技术立企、管理强企”理念推动企业蝶变。他首创“三全管理法”,通过全员参与、全程管控、全要素优化,有效降低了核黄素磷酸钠的生产成本;主导建设的“双循环”质量管控体系,让产品同时通过美国 FDA 和欧盟 EDQM 认证,实现“一套标准满足全球需求”。
在绿色转型赛道上,郭韶智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大金生物产业园采用“模块化集成”模式,通过科学规划与布局,平整300 亩场地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资金,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优化改造园区公用系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创新污水处理工艺,每年减少 COD 排放 2000 吨,大幅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通过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广济药业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行业内绿色发展的典范。
如今,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节点上,面对公司“原料药 + 制剂 + 大健康”的战略布局,郭韶智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孵化新产品。
翻开郭韶智的工作笔记,除了密密麻麻记录着数千条实验数据,还记满了一线员工的建议。他说:“科技报国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从青丝到白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郭韶智的科研轨迹,见证了广济药业从县办小厂到主板上市的跨越。这位新时代劳模正带领广济药业,向着“世界级生物医药领军企业”的目标破浪前行。(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熊禹 通讯员 陈思)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