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孝感观察 | 单项冠军企业是怎样炼成的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09:24:25

2025.5.20《湖北日报》

编者按

近日,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公示,孝感32家企业入选。至此,孝感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06家。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部分新晋单项冠军企业,探寻它们发展的独门绝技和成功经验。


载重万吨的“变形金刚”可转运火箭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工人在赶订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蔡青阳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喇晓光 刘昌铸 周航

载着数百上千吨的重物,轻松进退、斜行、转弯和升降,误差不超过1毫米……

5月9日,位于孝感高新区的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山公司”)生产基地,技术人员正遥控测试一台重型平板运输车的性能。

生产车间里,工人在同时赶制5家客户所需的重型平板运输车。“订单排到7月,总金额过亿元。”万山公司运载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红玲介绍。

早在2005年,万山公司就联合科研机构和上游供应商研制出国内首台重型平板运输车,载重90吨,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价格打下一半。

经过近20年的迭代升级,如今,万山公司的重型平板运输车已发展至第5代。

“载重量更大,适应场景更广。”王红玲指向展板上的一台庞然大物:长23米、宽10米、16轴线、32个悬架、128个轮胎,最大载重1000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千吨重物,如何扛起来、走得动?

“困难重重,动力提升最磨人。”万山公司总设计师助理万俊回忆。

找遍全球,没有足够动力的发动机。科研人员决定安装两台发动机,但两台发动机的输出动力很难做到一致,运行中极易造成故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反复研究后,科研团队提出动力合流法——两台发动机各带动一台液压泵,产生的液压油流量先合在一处,再按需输送给各个轮边马达,驱动车轮转动。

“这个方法解决了驱动力不足的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万俊和同事们如释重负,又接连解决了转向、顶升系统压力和流量不足等问题。

随着中国造船、航空航天、桥梁钢构等产业快速发展,动辄数千吨、万余吨的超重物件需要运输,既有的重型平板运输车显得力不从心。

万山公司再一次抢抓商机,将目光投向自行式模块运输车。

研发人员设想的自行式模块运输车,是重型平板运输车的衍生产品,由动力模块和模块单元车组成,通过拼接打造载重万吨的“变形金刚”。

“多台模块车、成百上千个车轮一起工作,只要一个轮子或悬架出错,车组就会‘罢工’,甚至失控。”如何实现多车联动、步调一致,是王红玲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内没有经验学,国外技术学不到,只能自主研发。

经过3个多月的摸索,王红玲团队找到了出路,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轮的行驶速度、转向角度和悬架升降速度,实时向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对比目标值后及时纠偏。

依靠强壮的“四肢”和聪明的“大脑”,万山自行式模块运输车在深中通道项目1.2万吨节段钢壳运输、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转运等重大项目中大显身手。

向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万山特种车同样冲上了快车道。

去年,越南一家造船厂有台10多年前采购的重型平板运输车不能转向,王红玲和同事通过远程诊断系统监测到有个传感器信号异常。船厂人员在其指导下进行检查,发现线路接触不良,重新紧固后,车辆转向恢复正常,前后用时不到半小时。

“以前,电话、视频沟通一天都未必能解决。”王红玲感叹,有了远程诊断系统,客户更放心,他们也更省心。

“近三年,公司重型工程运输装备产业获得中央、省和孝感市各类支持资金近1000万元,加快了发展步伐。”王红玲介绍,去年该产业实现营收2亿元,重型工程运输车销量连续多年占国内市场第一位,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怕火烧的防护服畅销欧美

湖北金利源大悟纺织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纳米三防面料阻燃服无惧火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蔡青阳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易荣波 李怡

点燃打火机,对着全棉面料的裤子烧了10多秒。既没烧着,也没烧破。熄火后,燃烧部分迅速炭化,没有产生熔融、滴落或穿洞。

5月14日,在湖北金利源大悟纺织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利源公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目睹了这神奇的一幕。

为何全棉的衣服不易烧着?

“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纳米三防面料阻燃服,上面涂抹了阻燃剂、防污剂等,能阻燃、防污、防水和防油。”公司负责人李善学介绍,该产品畅销国内外,仅这个月就要往德国发2万多件货物。

金利源公司是一家功能性特种防护服生产企业,85%的产品出口到要求严苛的德国。凭借国外市场的良好表现,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3亿多元。

“公司做功能性特种防护服,是从做电影院窗帘开始的。”李善学回忆,20世纪90年代,电影院阻燃窗帘市场还是空白。他高薪聘请3位纺织行业退休工程师,研发出阻燃布料。

很快,国内阻燃窗帘市场饱和,李善学只能另找销路。香港客户告诉他,欧美国家消防、石油、焊接、冶炼等行业对阻燃服装需求大。

面对大好商机,李善学却有些犯难,公司研发的阻燃布料达不到欧美标准。

“当时英国一家企业几乎垄断了国际阻燃面料市场,我们只能高价购买,再加工成阻燃服装卖到欧洲。”那些年,李善学没赚到大钱。一番思考后,他决定按照欧美标准研发阻燃面料。

找大型纺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跟美、日、德同行交流。2005年,金利源公司研发出高品质阻燃剂和涂抹技术,将阻燃面料成本降低近一半。

“欧洲标准要求,工业洗涤50次阻燃效果不减,我们直接增加到100次,价格还比以前低。”李善学让利客户,赢得大量欧美阻燃服装订单。

近年来,金利源公司紧跟市场需求,又推出阻燃效果更好的阻燃纤维服装。

欧美国家除了阻燃服装市场可观,对防污、防水、防油服装的需求也很大。

2000年,香港客户送来一个订单,要求金利源公司给美国麦当劳做3万多件工作服,需具有防污功效。

“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特种印染和整理企业进行技术攻关,7个月研发出防污剂和整理工艺,采用纳米涂层技术,加工出纳米防污面料,顺利完成订单。”随后,李善学乘胜追击,接连解决了面料防油、防水等难题。

有了“三防”功能,油、水沾不住,即便有污渍,用水一冲,即可清除。

在欧洲,特种防护服租赁业务活跃。租赁企业订单量大,但面对的客户群体多样,要求服装同时具备多种功能。

看准这一商机,金利源公司开展阻燃和“三防”技术的融合研究,推出“高效阻燃且安全无毒的纳米三防阻燃布制备工艺”,打开欧洲特种防护服租赁市场,也揽获了中广核能源集团、中国燃气控股等国内客户。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淘汰。”李善学手握包括2项发明专利在内的29项知识产权,是他在竞争激烈的特种防护服行业前行的底气。如今,他又向运动型防护服发力,提升防护服的美观度和舒适性。

一片锂电铜箔仅为A4纸厚度的3%

中科铜箔技术人员正在检验生产线。 (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壮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张星 刘壮 吕科选

5月14日,走进位于安陆经开区的湖北中科铜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铜箔”)四期锂电铜箔无尘生产车间,正在生产4.5微米和6微米铜箔的20台自动生箔机有序运转。经过电沉积、剥离、分切等步骤,一张张薄如蝉翼、细过发丝的铜箔随着辊筒的转动徐徐亮相。

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解液中的铜离子不断沉积、剥离并收卷在辊子上。卷状铜箔生产出来后,还需进行防氧化等多道工序处理。每天,有约100吨锂电铜箔从这里发出,销往全国各地。

锂电铜箔还能被做得更薄吗?

中科铜箔给出的答案是:3微米!一张普通A4纸的厚度约为100微米,这意味着,3微米的锂电铜箔,其厚度约为A4纸的百分之三。

锂电铜箔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不仅承载着电极负极活性物质,还负责电流的汇集与传输,被誉为电子产品信号与电力传输的“神经网络”。

“以5微米锂电铜箔为例,看上去吹弹可破,实际上在受力均匀的情况下,可承重30公斤。”该公司高级经理江城表示,相同体积下,铜箔越薄,电池的电解液成分就越多,能量密度就越高,续航能力也越强;同时,抗拉强度越高,电池安全性越好。

但极薄锂电铜箔的生产极其不易。一卷上万米长的铜箔,在涂布机上,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运行,任何褶皱、翻折,或者有一粒尘埃落到上面,都会导致整卷铜箔报废。

锂电铜箔行业竞争激烈,江城回忆,此前,在宁德时代江苏基地供应商体系中,中科铜箔尚未排进前三名。

如何赢得客户青睐?中科铜箔每年拿出产值的3%以上投入研发,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程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高纯度的铜箔可以大大降低锂电池内部电阻,提高电池性能。该公司一方面提升原材料品质,另一方面采用高精密渗透过滤技术,过滤精度达到0.5微米以下,可有效保持电解液的洁净度。

铜箔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撕边断箔的情况。中科铜箔科研团队不断调整光亮剂、纤维素等添加剂的配比,对铜结晶的颗粒大小和生长形貌进行管控,同步优化设备参数设置,从而改善铜箔内部晶粒结构,提升铜箔的抗拉强度。

“经过半年多的研发和调试,我们摸索出较成熟的试生产工艺流程,最终从实验室走向大批量工业生产。”江城介绍,好产品赢得好口碑,2024年,宁德时代江苏基地采购的锂电铜箔中有一半出自该公司。

锂电铜箔从8微米、6微米、5微米、4.5微米,再到4微米、3微米;标准电子电路铜箔可根据客户需求,生产10至175微米的不同规格产品。目前,中科铜箔已形成九大系列产品,可年产锂电铜箔2.8万吨、标准电子电路铜箔6500吨,电子铜箔市场占有率全省第一,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知名动力电池企业达成稳定合作,去年总产值达37亿元。

千年风味米酒变身网红新潮饮料

湖北生龙清米酒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正在加工鲜榨米酒产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李林 宓天鹏

米酒产品从灌装车间鱼贯而出,在现代化生产线上蜿蜒前行,完成质检、打码、贴标等工序……

5月15日,位于孝感市孝南区的湖北生龙清米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龙公司”)新厂区,佬米酒、一口米酿、鲜榨米酒等5款产品同时生产,千年风味与新潮饮品在此碰撞。

生龙公司是孝感米酒的老牌生产企业,也是孝感米酒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上市的有5大类100多个产品。”生龙公司董事长余超群直言,米酒是个小众产品,传统的产品销路很窄,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余超群并非危言耸听。2000年,因创新不够,孝感米酒企业挤在“窄巷子”里恶性竞争,很多企业关了门。

2001年,生龙公司推出新产品——“佬米酒”。采用传统手工发酵工艺,确保米酒清香纯正,采用机器灌装,让米酒保存更久不发黄。

“买瓶佬米酒回去煮着喝”一时成为消费热潮。2002年,生龙公司营收突破1000万元,度过困难期。

“佬米酒让孝感米酒活了下来,但不足以支撑孝感米酒做大做强。”余超群直言,米酒既不像酒,也不是代餐食品,难以成为大众消费品。

2008年,生龙公司推出的清米酒取得突破。

清米酒要经过两次发酵,再进行沉淀、过滤、灌装,只有米汁,不见米粒。

“清米酒色泽透明,口感清爽,酒精含量在6%左右,喝了让人有微醺感,适合年轻消费者。”余超群介绍,该公司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开展产品研发、设备引进和宣传推广。

2014年,生龙清米酒及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随着口味和口感的不断改善,生龙清米酒销量飙升,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前列。

米酒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能否打造一款营养丰富的米酒饮料?

2021年,生龙公司瞄准饮料主赛道,开始研发鲜榨米酒产品。

“糯米发酵,鲜榨取汁,零添加,酒精含量降至2%。”经过市场调研,余超群定下研发目标。

研发路上困难重重。最让生龙公司品控主管艾红荣头痛的是,人工很难控制发酵火候:时间长了米汁发涩,时间短了米汁风味又不浓;温度高了米汁颜色过深,温度低了米汁又太浑浊。

2022年,在政府支持下,生龙公司投资1.5亿元打造智能工厂,引入AI发酵控制系统。

“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菌群活性,精准度高、稳定性好,解决了大问题。”艾红荣介绍,该公司还通过AI成像替代人眼,提高了质检精度和效率,产品合格率达99.8%。

不仅要营养健康,还要紧跟时尚。

参考精酿啤酒产品,该公司将鲜榨米酒装进马口铁罐、易拉罐,根据不同口味设计外包装,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鲜榨米酒上市即成网红款,去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今年力争突破5000万元。”余超群介绍。


记者手记

心无旁骛 方能致远

□ 陶忠辉

想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持久的战略定力与耐心至关重要。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单项冠军企业靠水滴石穿的坚守而成,靠厚积薄发的积累而成,靠精益求精的打磨而成。要想成为“冠军”,三心二意不行,三分钟热度也不行,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一年接着一年往下干。

对企业而言,心无旁骛攻主业,是发展壮大的密码。葱郁繁茂的参天大树,定有深根扎进土壤。主业就是制造企业的根,坚守主业,做强主业,才能不惧风霜雨雪。保持定力,在主责主业上保持专注,才能经得住赚快钱、热钱的诱惑。这些孝感单项冠军企业的成长经历表明,一心一意攻主业才会有未来。

对地方政府而言,需要具备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激励机制,在产业环境和政策配套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切实提供创新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让“阳光”更明媚、“土壤”更肥沃、“空气”更清新、“水分”更充沛,用真金白银力挺科技创新,让孝感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责任编辑:陈峥嵘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