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一线实践|孝感孝昌:青绿为脉金潮涌
党员生活杂志 2025-05-03 23:54:16

三分山地,六分丘陵,一分平原,双峰山、牛迹山、大悟山峰峦叠翠。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孝昌县,是建设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区的关键节点。近年来,孝昌县锚定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围绕基地、园区、景区一体布局,种植、加工、农旅一体发展,科研院所、市场主体、强村公司、农户一体参与,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民,迎来“春色满园”。

变“绿量”为流量

元旦假日,孝昌孝孟红生态茶园游人如织,涌动着早春的气息。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意盎然,16栋温泉民宿错落有致。

茶山脚下,工人忙着植树披绿,一旁水渠同步施工。“项目完工后,我们将开通水上漂流项目,为茶园再添一景。”茶园负责人彭征程喜上眉梢。

这个占地千亩的茶园正经历着奇妙蜕变。“茶园又种了2000棵樱花树、600棵桃树,今年春暖花开定是游客满园。”在彭征程心中,茶园四季赏花、四季有景的构想正一步步落地生根。

回忆起去年春节的“甜蜜烦恼”,彭征程仍心有余悸。“大年初一停车场爆满,员工都在休假,临时召回也赶不上流量高峰。”彭征程说,今年他早早布下“先手棋”,提前完成景观提升。

彭征程的茶园在全省农文旅融合园区中独具特色。推窗见茶海的温泉民宿、飘着咖啡香气的半山玻璃屋,不仅吸引着外省游客,连欧洲旅行团也曾在此驻足。当暮色浸染茶山,露营区的烧烤架上腾起烟火气,山野间的夜生活比城市更加鲜活。

“我们将茶产业基地景区化,让每棵茶树都成为风景,变茶园为游园,变‘绿量’为流量。”彭征程细数茶园转型成果:园区去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四时美,一村之变,蹚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致富新路。18.7公里长的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发展长廊,成为周巷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富一方的“黄金走廊”。

“镇党委优化整合北部9个村党组织和梦里花园、茶叶协会两个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成立周巷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党委,统筹推动茶旅融合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周巷镇党委书记汪国明介绍,现已新改扩建标准化生态茶园1万余亩,年产值2亿余元,9个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万元,带动8000户村民增收致富,基本实现一片茶叶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三月春浓,千亩桃林如烟霞漫卷,正是踏春好时节。

3月16日,“2025孝感孝文化旅游节·孝昌桃源赏花季活动”在丰山镇桃花源广场浪漫启幕。活动以“幸福浪漫”为主题,桃源音乐节演绎春日交响,七仙女桃花车园区巡游,“花漾市集”集结非遗手工,“荆楚四季村晚”露天展演,开启一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沉浸式桃风盛宴。

作为孝昌县最大的桃产区,丰山镇七仙红桃产业园注重科技赋能,与科研院所共建孝感市第一家“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将农业专业的研究生长期派驻到生产一线,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应用型人才。”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程国庆介绍,桃园里形色各异的特色桃皆由科研团队研发,只有科技,没有“狠活”。

湖北孝昌七仙红桃科技小院是建立在七仙红桃产业链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赋能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孝昌县桃产业链,致力于七仙红桃良种化育苗、标准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营销与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科技小院”逐步擦亮“七仙红”金字招牌,走出一条果香四溢的科技创新之路。现已拥有16项专利、2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创新转化,极大提高桃园管理和种植的科学化水平。

“我国血桃种植总面积不超过20万亩,孝昌有近10万亩。湖北地方红肉桃经团队改良,现在毛少、周期长、耐储运,含铁量丰富。”程国庆介绍,血油桃、血蟠桃都属于七仙红首创,成为全县主栽品种,也是全省最具特色的本土品种。

如今,七仙红桃被认定为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县推广种植8.7万亩,产值达5.5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七仙红牌“孝昌血桃”成为国家地标产品,享誉全国。

“未来,将继续依托‘科技小院’,以桃产业强镇为契机,授权全县桃农使用‘七仙红’区域品牌,共同打造中国血桃之乡。”程国庆说。

目前,孝昌已发展七仙红、孝丰田源、红菱果业等20余家桃产业市场主体,年产桃10万吨,同步开发桃胶、桃木、桃肉、桃艺等系列产品,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18亿元,形成“一季看花,三季品桃”的农文旅发展新格局。

从“一粒米”到千里沃野

近日,位列“中国五大名米之首”的孝昌太子米迎来高光时刻。在千年贡米的核心产区邹岗镇,一座沉浸式太子米文化展厅全新亮相。互动沙盘与稻作历史长廊相映成趣,让这个传承1400年的地标农产品焕发新生。

邹岗镇牛迹村太子米种植基地

“这个展厅让我大开眼界。古老种植故事和传统工艺让每粒米都意义非凡,这是农业文化的宝库。”襄阳游客王雨涵说,以前买米只看价格和口感,没有想到背后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

2000家种植户,54家专业合作社,3家粮食加工企业,共同串起“孝昌太子米”产业链。一粒米的蜕变,正书写着现代农业新的传奇。

对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付鹏程而言,这个展厅是激活传统农耕的“智慧引擎”。展厅开放后,太子米有了展示平台,知名度增加不少,他种植的信心更足了。

“过去,受制于产业链不健全、关键节点薄弱的问题,太子米产业一直处于有实力、没名气的困局。”付鹏程说,多年来种植太子米,只顾着埋头劳作、寻找销路。

直至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谢国生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以牛迹片区为核心的太子稻主产区属于典型的富锌土壤,太子米的锌含量是一般优质大米的2—3倍。

随着富含锌元素的太子米影响力日益扩大,市场端开始走俏,太子米逐渐成为邹岗镇的亮丽名片。“我们的大米远销北上广深等地区,售价高时每斤超过10元。去年,太子稻平均亩产900多斤,合作社合计收入超750万元。”付鹏程说。

“借助文化展厅这个平台,既能培育太子米消费市场、弘扬太子米农耕文化,又能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邹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雷介绍,未来将继续深挖太子米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展馆内容和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引领孝昌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雷欢欢 赵刚)

责任编辑:汪曦晔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