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4月10日上午,阳光明媚,宜昌科技职业学院内,智能制造学院教师李磊正在为学生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专业知识传授;同一时段,广汽宜昌基地总装车间里,25岁的张克玖正在对整车各部位进行返修调整。张克玖是李磊的学生,7年前毕业于湖北三峡技师学院(现宜昌科技职业学院)。
据了解,广汽宜昌基地1000余名产业工人,近70%来自宜昌本地职业院校,其中,宜昌科技职业学院累计有680余人到传祺实习就业。这一数据,折射着宜昌老牌职校与新兴大厂的双向奔赴。
产教融合从来不是虚词,也没有终点站。新兴行业进一步趋向智能化、自动化的同时,也为宜昌职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走进广汽传祺宜昌工厂总装车间,一辆辆“影速”雏形初现。生产线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映照在锃亮的车身上,张克玖正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
▲广汽宜昌基地生产线一派繁忙。
今年25岁的张克玖是宜昌五峰人,2018年6月毕业于湖北三峡技师学院(现宜昌科技职业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年的学制包含两年半的在校学习和半年的企业实习。”张克玖告诉记者,2018年毕业前夕,学校与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一道在他所在的专业、年级选出了200名学生,派送到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广州总部进行“进厂办班”式培养。
▲张克玖在生产线上工作。
“驻厂期间,我们与企业师傅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考核后,一毕业就直接被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录用了。”张克玖自豪地说,进厂实训的这段经历让他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毕业到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
同年进入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工作的马艺鸣,毕业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在校期间,我们主要学习汽车理论、发动机构造、汽车电子架构、电控系统等专业知识。”马艺鸣介绍,他也是2018年到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广州总部实习,毕业后就入职了宜昌分公司。
▲马艺鸣对汽车进行四轮定位检测。
据统计,广汽宜昌基地现有员工近1600人,平均年龄约29岁。广汽宜昌基地人力资源科负责人赵锐介绍,车间一线技能操作岗1000余人,近70%为宜昌本地职业院校输送。
据介绍,这些工人主要来自宜昌科技职业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和宜昌市现代信息中等职业学校,枝江,当阳等地职校也有输送。
经过自身的努力,张克玖钣金无痕修复技术赶超“机器人”,被评为“传祺工匠”。像张克玖和马艺鸣一样,这些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成长为广汽宜昌基地的金牌蓝领。在他们手中,GS3影速在宜昌投产上市,成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青春车型。目前,宜昌基地日产能超过了400台。
职业教育输送与宜昌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得益于校企之间的双向奔赴。
从学校看,近年来,宜昌各职业院校从企业需求出发,通过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以宜昌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目前设置订单班20个,其中广汽6个、长机科技7个、安心无忧7个。
“订单班的合作模式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让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在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更能提升学生们的上岗率和稳岗率。”宜昌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胡玉梅表示。
在宜昌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实训基地,记者看到,实训中心和4S店的整体布局几无两样,建有钣金油漆车间、精洗车间、养护车间、机电机修车间、换油中心、汽车实物展示厅等,用于完成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实习实训任务。这种“引厂入校”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得以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实用技能,目前,该校订单班的就业率在90%以上。
▲宜昌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汽车实训基地上手实操。
再看企业。据介绍,目前,广汽宜昌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院校主要有上述3所职业院校。还有一组数据:2024年,合作院校到司实习358人次,线上线下送课到校18次,整车、车身作为教具进入5所院校……
在人才培养通道中,广汽传祺根据员工的发展情况设立技术技能晋升与职务晋升发展双通道,为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鼓励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马艺鸣在公司多个岗位历练。
“来公司7年了,见证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也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一路成长。”马艺鸣说,刚进入公司时,他是一名质量检查员,2021年5月当上了检测线组班组长。从质量检测组到综合技术系设备组,他已在公司多个岗位历练。如今,他专攻于智能设备改造领域,目前已取得智能制造助理级职称。
▲张克玖对未来憧憬满满。
“职级的提升意味着个人技能水平和待遇的双丰收。”目前已取得技工C2级别的张克玖,正在为评定C3级别做准备。在广汽奋斗的这些年,张克玖实现了“两年买车,五年买房”,正计划着步入婚礼的殿堂,在宜昌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家。
4月8日,全市教育大会时隔6年在城区召开。大会提出,宜昌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校企联合招生,发展“订单式”培养,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
宜昌一所高职院校负责人介绍,产教相融是一个动态过程,“往往会有一个磨合”,最终实现最大程度的契合与匹配。
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宜昌市重点产业2022年-2023年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显示,绿色化工、装备制造和建筑建材分列需求前三。而2022年宜昌市高职院校35000多名在校生中,生物与化工大类722人,占比2%,装备制造大类2599人,占比7%,不能满足宜昌“当家产业”装备制造和绿色化工产业的发展需求。
同时,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新增的适应未来产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专业,宜昌高职院校分布极少。也是基于此,以装备制造和绿色化工为特色的湖北三峡技师学院(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升级”成高职院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走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精细磷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同学们化身“钢铁裁缝”,来自兴发集团的导师手把手教学,结合工业案例演练,让课堂知识在金属的碰撞中转化为“真本领”。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实训基地近距离感受绿色化工产业的生产实景。图片来源: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使毕业生上岗即上手,入职即能独当一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江培忠介绍,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契合度达90%以上。
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对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这是宜昌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广汽宜昌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随着AI应用不断扩张,汽车行业发展也进一步智能化、自动化,公司正急需机器人编程与维修相关专业的人才及“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采访中,相关人士表示,宜昌各职业院校要围绕重大产业集群强链补链需求,及时在专业布局、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快速、准确调整,结合学校专业优势特色,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白龙岗纪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