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编者按:
在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世界一流学科的征程中,长江大学始终以卓越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成果稳居潮头。为彰显学科优势、弘扬校友精神,长江大学校友总会特别推出“追梦长大人(能源系列)”专栏,讲述老中青三代校友在能源领域逐梦奋斗的生动故事。希望通过这些事迹激励广大师生,以科技创新为笔,以责任担当为墨,书写长大人的精彩篇章,共同为国家能源事业注入更多活力与力量。
校友简介
邓运华,1963年出生,湖北红安人,中共党员,石油地质学家,海洋石油勘探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海洋油气地质勘查与研究,在渤海、南海及海外的油气勘探研究工作中成果丰硕,带领团队在渤海9年发现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27亿方地质储量,奠定渤海年产石油3000万方、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储量基础;建立了中国海油海外勘探技术体系,带领团队在南海、非洲、南美等地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培养了中国海油渤海、海外两支过硬的勘探技术团队。截至2022年7月,出版3部著作,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1篇。先后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学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及二、三等奖3项。
“我将大半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海洋油气勘探中,不能妄言做好了这件事,但确实只做了这一件事。”
半个多世纪以前,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家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在黑暗中苦苦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了中国具有良好的聚油条件,将“中国贫油”的帽子抛到九霄云外。
当人类的纪年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向我们袭来,石油资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时代在呼唤,祖国需要如李四光般的人物,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石油储备,让我们可以在这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毫无疑问,邓运华就是祖国需要的人。他的故事,是一部从平凡走向卓越,为国家能源事业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成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梦为舟
邓运华于1963年出生在湖北红安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年少的邓运华,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1981年踏入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的大门。
大学里,他深知专业前沿知识的重要性,即便生活并不宽裕,他仍省吃俭用地订阅专业期刊。邓运华最喜爱的就是《石油勘探开发》和《读者》这两本书。《石油勘探开发》是中国石油界知名杂志,他从大学开始一直读到现在,这份杂志为他打开了专业领域的前沿窗口,让他紧跟行业发展趋势。1981年创刊的《读者文摘》(现名《读者》)也是他的心头好,这本综合类杂志涵盖文学、历史等内容,邓运华一读就是35年。
在一次采访中,邓运华曾笑言自己大学时并非专攻学业的学霸,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小学时代,很多知识是空白的。所以,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丰富自己。”他还尝试练字,尽管现在仍觉得自己书法没练好,但锻炼了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谈及大学老师,邓运华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刚上大一时的一节《普通地质学》课上,老师关于“如何判断一个矿物是石英还是长石”的小小考验让他对地质学科的严谨性有了深刻认识,也开启了他探索地质世界的大门;也依旧记得带他们古生物课的一位女老师,她关于“如何区分现代生物标本和过去的生物化石”的生动表述,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也使这堂课长久地留存在了邓运华的脑海中。
大学毕业后,为了更好地为祖国勘探事业贡献力量,邓运华没有满足于当时分配的安稳工作,而是毅然选择继续深造。1985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攀登。1988年,硕士毕业的邓运华,满怀壮志地投身于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在油田研究院就职,开启了他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
突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进入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后的邓运华,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执着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当中,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里,学习、研究、勘探、发现,是他奋斗的轨迹,也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渤海湾,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地质构造却极为复杂,被地质学家们形容为“摔碎了的金盘子”:生油岩埋藏深,储油层浅,晚期断层活动强烈,石油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复杂多变,勘探难度极大。当对渤海湾的勘探进入低潮,各方面的质疑、失望接踵而至时,这个年轻人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对渤海湾的执着——他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浩瀚的渤海湾必将在中国能源板块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地质资料,他一份份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他深知这些资料是打开渤海湾油气宝藏大门的关键钥匙,每一页、每一个数据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线索。
1992年,邓运华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挑战——担任渤西勘探项目经理。此前,该地区已经钻了近30口探井,却始终没有重大发现。面对如此困境,邓运华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对各种地质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邓运华心里明白,要想钻井获得成功,就必须有新的地质认识作指导。于是,邓运华白天带领大家分析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晚上便熬夜阅读该区的研究报告和文献。执着的邓运华就像一部“永动机”,日夜不息地轮转着,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分析了渤西1.2万平方公里内所有的地质、地震资料以及过去的科研报告,并查阅了国内外类似地区油气勘探的技术及认识作为借鉴。经过两年的精细研究,邓运华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断裂—砂体“中转站”模式运移能力强、小断层及走滑断裂运移油气的能力较弱、地层—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聚集部位的理论。
在这些创新观点的指导下,并结合构造、沉积、储层综合研究成果,很快就优选出了探井井位,实施钻探。歧口17-2、17-9、18-2、18-9等油气田就这样脱颖而出,年产油达60万方,天然气1亿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邓运华个人被评为总公司劳动模范。邓运华也因此在石油勘探领域崭露头角。
此后,邓运华不断深入研究渤海湾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1997年,他提出了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理论,指出“东营、西部、辽西、南堡、莱北为凹陷富集型,沾化、渤中、辽中为凸起富集型,歧口、黄河口、沙南凹陷为凹陷-凸起平均富集型”,为渤海湾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促进了渤中25-1S、蓬莱19-3等众多大、中型油田的相继发现。
1997至2005年,渤海湾地区新发现油气田的地质储量大幅增加,成为中国同期储量发现之最。渤海油田的产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邓运华凭借其杰出的贡献和创新认识,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特别奖。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邓运华提出了浅层油气运聚理论。该理论以断层—砂体油气运移“中转站”为主要运移方式等7项学术思想为支撑,系统地阐述了渤海地区浅层油气的运聚规律。这一理论在渤海勘探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领团队在9年时间里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地质储量达27亿方,为渤海油田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储量基础。
拓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新领域及海外业务的拓展,油气资源勘探任务迅速增加,邓运华的实力和业绩赢得总公司领导的信任,2006年邓运华被任命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中海油研究总院副院长,开始全面负责海洋石油全海域勘探技术工作,他的事业也从渤海湾拓展到中国及全球海域,邓运华又一次面临着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地区,新的开始,邓运华保留了以往的热忱,他再次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他说“能找到大油田,是每个勘探者的愿望。”为了这样的愿望,他阅读并分析了大量南海、东海的地质资料,进行精细研究和对比分析,结合构造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中国近海两个盆地带油气地质差异性理论,认为邻近中国东部古陆发育了古近纪的湖相断陷盆地,为生油盆地带,是找油的有利地区;远离古陆发育新近纪海相拗陷盆地,为生气盆地带,是找气的有利地区。这项新理论已经被深海钻探所证实,多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认为此项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对海域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初到总院时,这里的海外勘探研究队伍力量薄弱,人数不足20人,远远不能达到海外勘探工作的要求。要做好工作,组建一支有实力的勘探队伍十分重要。于是,邓运华重新组合总院勘探人员,并悉心培养年轻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他的努力下,海外勘探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如今已有技术人员130人,形成了一支技术和作风过硬的海外勘探研究队伍。“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坚信有这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作后盾,海洋总公司在海外的勘探一定会不断获得更多更大的油气发现,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邓运华坚定地说。
除了队伍建设,邓运华在科研技术方面也丝毫没有放松。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海量的勘探数据,邓运华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后,首次提出了“全球油气分布在河流-海湾体系、河流-湖泊体系、河流-三角洲体系,即油气分布的三个体系”这一极具创新性的新论断被用于战略选区。从亚洲的缅甸到非洲的加蓬再到美洲的圭亚那,八个国家二十三万平方公里的矿区资料在他的脑海中汇集、整合成了海外勘探的清晰脉络。面临着陌生的地质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沟通上的障碍等多样挑战,邓运华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用自己建立的一套海外勘探技术体系,在非洲、南美等地区发现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这些油气田的发现,不仅为我国的能源储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国际石油勘探领域引起了轰动。
在未来的日子里,邓运华和他的团队会继续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发现更多的油气宝藏,为我国的能源事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助力祖国在国际能源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坚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耀目的成绩背后是大量的付出。邓运华工作近四十年,几乎没有休息日与节假日,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的“加班登记表”上总是能看到他的名字,熟悉他的同事都被他那种近乎疯狂的勤奋所折服。渤海湾每一口探井都牵动着他的心,无数次深夜被海上电话叫醒,即使是深冬寒夜他依然坚持去办公室分析资料,解决现场问题,保障钻井进程。
孩子一岁多时,邓运华正任渤西勘探项目经理,他向妻子保证那年的春节假期由他来照看孩子,让妻子回家探望父母。可春节还没过完,为了尽快拟订新一年的勘探与研究计划,他不得不把孩子送到托儿所——临近春节,偌大的托儿所只有一个孩子。这么多年来,每当他想起妻儿都觉得有太多愧疚,但是若从头来过,他依然会如此选择,只因他不愿放弃任何可能为国家、为海油发现油藏的机会。
工作至今,他有过许多次出国研修、工作的机会,可他总是无暇领略异国风情,即使在那些被誉为“世界旅游胜地”的地方也来不及驻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资料馆和生产现场度过,他总说“时间宝贵、机会难得,多学点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浩瀚的大海,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说对她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去搜寻资料、分析掌握资料,增加对她的认识,尽可能地降低勘探的风险。”工作至今,他始终都这样告诫自己,丝毫不敢放松。在担任渤海油田副总经理之后,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依然坚持亲自审查、亲自分析每一份技术资料、研究报告。作为一个勘探工作者,邓运华身上有着勘探家的潜质,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执着,才使他在成功的道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邓运华对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寄予了厚望。他深知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明白年轻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时掌握前沿理论技术、对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将研究对象与新理论新技术深度融合与思考。他强调,科技创新需要专注。他用《读者》主编彭长城“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和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专注和简单是我成功的秘诀”两句话,结合自己的奋斗经历,来告诫年轻人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他说:“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是突破的前提。只有专注于一件事,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就。”
反哺:赤子情深系荆楚,薪火相传育菁英
在前进的路上,邓运华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始终心系母校长江大学,积极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2016年,邓运华重返长江大学,他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下步行来到东校区校内1栋502宿舍,看到自己大学四年居住的地方,细致询问宿舍的小师弟们:“你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吗?”看到脚下的粉色瓷砖,邓运华回忆:“我们当时还不是瓷砖呢。”
面对日新月异的校园,他满是感慨:“1981年进入母校,迄今,整整35年。现在,为母校发展做点贡献,义不容辞,理所当然。”邓运华没有忘记培养他成才的恩师们,为每位恩师都准备了鲜花,以表达感恩之情。此后,邓运华积极履行自己的承诺。他经常回到母校,为师生们传授石油研究方面的经验、思路与方法,分享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2017年9月,邓运华在武汉校区学术报告厅以其30余年所学所感所悟为现场师生带来以“穷尽平生做一事”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他讲解了自己在油气田方面的三大业绩,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向同学们分享感悟:保持勤奋本色,践行终身学习,坚持批判思考,坚守做一件事。在与学生交流时,邓运华总是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习永远是一个人能力最重要的来源,也是保持竞争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他鼓励学生们要广泛阅读专业期刊,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同时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多了解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那些专业不对口但有志于从事海洋油气勘探的学生,他鼓励他们努力拓展相关知识,抓住机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2023年10月4日,长江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暨高水平大学建设主题大会上,邓运华在致辞中分享了38年前在大学操场晨跑的场景,回忆跟随老师背着馒头、咸菜到高山峻岭地质实习的趣事,讲述了“穷其平生做一事,大海深处找油田”的工作经历,他认为“坚守做一件事的精神和能力是在长江大学形成的”。邓运华自豪地说,长大学子为中国油气增储上产,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真诚祝愿母校如滚滚向前的江水,乘风破浪,向着中国一流大学奋力前行。
从农家子弟到海洋油气勘探领军者,从江汉石油学院学子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运华用三十余载光阴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他似一株深深扎根于母校沃土的常青树,既汲取着教育的养分,又以繁茂的枝叶反哺校园新苗。在献给恩师的鲜花芬芳中,在武汉校区学术报告厅回荡的谆谆教诲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学术传承,更是一位赤子对教育初心的守护。当“穷尽平生做一事”的誓言与“为母校发展义不容辞”的承诺交相辉映,这背后闪耀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代际传承的精神图谱。邓运华院士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真正的学者,永远是母校最忠实的园丁。
邓运华说:“我将大半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海洋油气勘探中,不能妄言做好了这件事,但确实只做了这一件事。”他寄语年轻一代,希望大家能够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于专业,坚守初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从湖北农村的普通少年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运华的一生,是为海洋油气勘探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保持勤奋、终身学习、坚持思考、坚守一事”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