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宇通食品公司里,工人正在分拣小龙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刘贤双 摄)
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仙桃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河湖纵横、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乡镇、进车间、访渔民,看仙桃优质水产品如何激荡起发展的新浪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张曼
晨曦微露,江汉平原腹地,仙桃市郭河镇的苏醒从鱼塘里的沸腾开始。
上午9时,一只青壳小龙虾离水不久,工厂里的自动筛选流水线就抓取到虾重等关键数据。生鲜车鸣笛启程,深圳食客的手机同步弹出外卖订单的物流信息。
每天,跨越一千公里的“极鲜抵达”如此上演。
仙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郭河是有名的水产小镇。该镇坐落着11家水产相关企业,串起养殖、饲料、加工、冷藏、物流等闭环链条,将“一条鱼”产业吃干榨尽。
2025年,郭河镇水产业预计新增产值5.9亿元,综合产值有望突破12亿元。
从塘间到舌尖
4月10日,郭河镇官伟村,村民李家淼撒下一把鱼食,水面上瞬间翻起浪花,一条条白鲢争相抢食。
“过去养鱼靠天吃饭,现在只等把鱼养肥,不愁销路。”养了一辈子鱼,老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过。每年10月至12月,白鲢上市旺季,老李家的白鲢直通湖北宁通食品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
采肉、漂洗、精滤、斩拌、成型、称重套袋、速冻、冷藏……整整12道工序,鱼身被制成即食鱼糜,鱼头鱼尾则供应给周边餐饮店。“鱼糜可加工成鱼丸、鱼糕、鱼饺等。”宁通食品公司总经理卢圣兵介绍,高峰时,每天有数十吨鱼糜制品发往全国市场。
郭河镇西襟汉水,北挽东荆,碧水连畴,沟渠如织。独特的资源禀赋,造就“中国黄鳝名镇”“湖北水产名镇”的美誉。该镇拥有4万多亩水域,是全镇镇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黄鳝、鮰鱼、鳜鱼、鳙鱼、鲫鱼、小龙虾、螃蟹等水产品品种丰富。
从塘间到舌尖,郭河打通鲜味“最后一公里“——
在湖北忆口香食品有限公司,液氮速冻技术将虾肉细胞活性锁定在捕捞后2小时内,锁鲜度堪比现捞;在湖北楚渔鑫食品有限公司,3万吨级冷库群通过“梯度温控”技术,让鮰鱼从出塘到入库全程恒温;在湖北强农水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百辆物流车组成“黄鳝护卫队”,18小时内将一条活蹦乱跳的黄鳝送达全国20多个省市……
不争“吨位”争“斤位”
在郭河,鲜鱼不仅是食材,更是可无限拆解的“生物矿藏”。鲜鱼出水后,会在第一时间被集中送进工厂“秒解”,实现“一鱼多吃”。
温控、烘干、压缩、磨粉……位于郭河镇的武汉元生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偌大的厂房里少见工人身影,各环节由机器自动完成。
“瞧,过去丢掉的鱼骨等下脚料,在咱们这儿变成了高端饲料。”从烘干的原料中拾起一块鱼骨,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郑士佑展示着一条鱼的“增值密码”:鱼骨制成鱼粉,鱼内脏提炼鱼油,两者都可用作宠物高端饲料添加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运货的卡车正在排队出厂。
从鱼骨到鱼粉的价值裂变,本质是产业思维的嬗变。“不争‘吨位’争‘斤位’,不拼产量拼‘含金量’。”郭河镇党委书记朱从博说,科技赋能让“一条鱼”吃干榨尽成为可能,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位于该镇的湖北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投资1000余万元,引进高端科研人员,突破“种苗、饲料、养殖”等技术瓶颈;宁通食品公司携手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建研发团队,调味黄鳝日均产量最高达1.5万公斤;忆口香公司采用食品级液氮技术实现小龙虾锁鲜保存,打破季节性限制,实现全年供应……
如今,亿元级项目格外青睐这个江汉平原小镇,“国字号”企业迭出——强农水产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黄鳝物流中心;嘉康生物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鳝饲料加工企业;元生肽生物公司跻身华中最大高端动物蛋白原料生产基地。
一“鱼”入,百品出
眼下,来自江汉平原的小龙虾正向郭河聚集。
4月10日14时许,宁通食品公司生产线上,青壳小龙虾倾泻而下,在1米宽的传送带上铺开“虾浪”。
30余名分拣员快速进行“三重过滤”作业:拇指抵住虾头判断硬度,食指轻捏虾腹感知肉质,小指一勾便将软壳虾拨入次级品通道。“现在发车,明天中午长沙文和友的食客就能吃到郭河的小龙虾。”公司销售总监袁君说。
当天,该公司消耗小龙虾约8万斤。“这只是旺季的二十分之一,高峰时,1500余人在‘链’上同时作业。”公司总经理卢圣兵说。夏做虾,秋冬做鱼,不一样的生产场景在宁通食品公司泾渭分明。
郭河的水产产业链有多长?“上游有饲料生产,中游有精深加工,下游有冷链物流和销售网络。”郭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白玉如介绍,正是因为“链条紧密咬合”,让当地的水产价值倍增。2024年,该镇水产全产业链实现产值7亿元。
产业链增粗壮大,重塑郭河产业肌理。湖北省虾蟹满仓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投资5000万元,将89个零散小塘进行标准化池塘改造,整合为18个标准化养殖塘,新增水域面积350亩,总面积达1200亩,推动水产养殖向规模化转型。“今年首批蟹苗已下水,前景可期。”公司负责人肖佳佳说,通过“流转+就业+订单”三方联农机制,有望带动相邻的4个村增收,周边千余户农民致富。
链式思维重塑产业格局。眼下,郭河规划建设的3000亩水产品加工园,一条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仓储、冷链物流、水产饲料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定向筑巢”精准吸附链上企业。通过土地集约、服务集成、技术集群,这座水产加工园将实现“一条鱼入园、百种产品出园”的产业聚变,为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提供“链式样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