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武汉也有自己的“德云社”
一群年轻人把新汉派相声说得流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冯袁玥
在武汉,一批“新大众文艺”团体正悄然兴起。其创作者有的是半路出家的相声爱好者,有的是想讲段子的普通人,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凭借“草根”气息和创新表达,它们在互联网时代迅速走红。许多人慕名前来,演出场场爆满,现场笑声不断。
从脱口秀到新汉派相声,从单口喜剧到沉浸式方言喜剧,这些让人“上头”的演出背后,暗藏着怎样的情感共鸣与爆款密码?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了武汉多家脱口秀、相声剧场。
左邻右舍(江汉路店)内座无虚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4月14日下午3点半,武汉江汉路咸安坊四楼的左邻右社相声剧场内笑声不断。舞台上,一对年轻演员正用仙桃、黄冈方言演绎相亲趣事,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接近两小时的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还意犹未尽,更有年轻人小跑着找演员合影。
这个全部由90后、00后担纲,平均年龄26岁的相声社,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每周两场的租场演出,到自有剧场、年演出超500场的跨越。作为新汉派相声的代表团体,左邻右社把本地方言融进相声表演,让所有观众都挂着“正宗湖北味”的笑容。
团队创始人钟豪是半路出家。2013年就读市场营销专业时,他在校园演出中初识相声,从此爱上了这门艺术,开始辗转求艺之路。每周六骑车15公里到武昌丁字桥天乐社驻场餐馆,跟着师父徐永刚从跟读新闻练起,一步一步打磨基本功。正是这段经历,让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班主”对传统艺术保持敬畏——新人必须通过“开放桌”即兴表演考核,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的经典录音仍是必修课。
2021年7月,学艺8年的钟豪觉得自己突然有好多想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得干点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理解去演”,便与几位同好创办左邻右社。
观众在左邻右舍(江汉路店)开怀大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年轻人说相声,也要有点年轻的味道。左邻右社的票务数据显示,观众普遍在18到40岁。钟豪深知:“我们应该改改陈旧的语言和表演方式,把相声说得大家都愿意听。”
于是团队开始一场创新实验:在传统反串中融入相亲故事,用“三翻四抖”演绎过马路的心理变化,把传统报幕改成脱口秀式互动,甚至让观众成为“沉浸式捧哏”……
一次即兴表演,钟豪把湖北方言掺进段子中,效果竟出乎意料地好。紧接着,用仙桃话配音游戏、用黄冈话翻译文言文、用武汉话讲顺口溜等段子也得到观众叫好。团队里,讲武汉话的马源、讲黄冈话的吴勃、讲仙桃话的田静都把家乡话说成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创新背后是严苛的创作机制,钟豪要求演员,2个月内必须拿出新节目,节目单周周不重样,为了让观众保持新鲜感,团队常为打磨段子工作至凌晨。
“有的段子写出来还行,但是试演时‘包袱’不响,这种东西也上不了台。”社内唯一的女演员、00后田静说道。在她20多个备用节目里,最终能登台与观众见面的不到半数,达不到标准的只有默默“流产”。
目前,左邻右社的影响力也突破了地域限制,其抖音账号已有超13万粉丝,各种演出视频共获点赞103万。今年清明假期,剧场加场又加座,除了本地市民、省内游客,更有上海、南京等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坦言“虽然听不懂方言,但能感受到欢乐”。面对日渐增长的跨城观众,钟豪保持着清醒认知:“方言是特色不是门槛,我们要做的是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产生共鸣。”
在钟豪心里,他和团队正朝着一个更大目标前进——如同德云社之于北京、青曲社之于西安、嘻哈包袱铺之于东北,他们希望未来游客来武汉时,来左邻右社听一段新汉派相声也能成为必选项目。
笑cry!“你看见我的玉佩了吗?”
“看见了!是个高胖子偷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最近朝廷要重修黄鹤楼,我蛮期待。这要修起来了,来玩的人就多了,我的客栈还愁么生意咧?”
4月12日,武汉说唱团全新创排的沉浸式喜剧《风声鹤“立”》,在都市茶座小剧场开演第46场。饰演客栈老板的老演员李聪,一口地道的湖北仙桃话,带观众穿越回重建黄鹤楼的时代场景。
去年底,武汉说唱团首次别出心裁地推出小剧场沉浸式喜剧《风声鹤“立”》,由新生代年轻演员担任主演,最小的仅19岁。舞台设计、服装道具及特效等方面摒弃了说唱团往年的固有模式,为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观赏体验。
演员在鹤立沉浸式喜剧剧场内表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该剧以黄鹤楼重建为背景,带观众穿越至嘉靖年间,亲历一场围绕《黄鹤图》的权谋较量与侠义风云。各种全新角色纷纷亮相,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智斗故事。
走进都市茶座剧场二楼,主舞台改建成“快活里客栈”的模样,观众席中搭建了“十字形”秀台,和主舞台相连,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最近不足1米。开场前后,观众还可以换上汉服在古色古香的剧场打卡拍照,座椅也从原来的木椅换成可360度旋转观秀的椅子。
“小剧场演出对演员要求更高,一颦一笑都会被全方位捕捉,因此要时刻保持在戏里的状态。”主演李聪说。全剧一共8个角色,从剧场各个角落登场,来回在观众席上穿梭演出。近在咫尺的表演,也让戏剧张力扑面而来。
为延续说唱团汉派喜剧的经典风格,剧中加入不少曲艺的元素,并巧妙地将方言、快板设计到对话场景中。该剧还引进90后新生代导演,在戏中增添不少网络段子、饶舌说唱等剧情,更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
即兴互动表演,引发更多笑点。侠客“妙不言”的玉佩遗失后,她问身边的观众:“请问你看见我的玉佩了吗?”立刻有观众回答:“看见了,是个高胖子偷的。”如此自然的互动,引来全场观众爆笑。
演员在鹤立沉浸式喜剧剧场内表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首演至今的46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其中,80%观众为外地游客,不少人被剧中新奇、时尚的段子逗得捧腹大笑,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自发推荐,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超200万次。
剧中演员用普通话夹杂着湖北仙桃方言和武汉方言表演,地道的乡音沉浸式展现湖北地域特色。“开始原本是以武汉话为主,但来的观众大多是外地游客,为了让大家听得懂,改成了更偏普通话的仙桃方言。”李聪介绍。
演出结束后,观众都围住演员合影,直夸演得好。“全程剧情紧凑、笑点不断,体验感太好了。”来汉旅游的北京游客陈女士因网上推荐而来,“会跳迪斯科的客栈老板女儿,爱唱Rap的东厂公公,一言不合就打快板的武林人士,都大大颠覆了我对传统武侠人物的刻板印象,改编得很成功。”
“这是我们推出的首部沉浸式剧场演出,没想到这么受欢迎。”武汉说唱团团长宋幼民说,“过去我们总是想推大剧场制作,有时候过于固本化的演出,热度并不高。现在爱看剧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网络娱乐语言的表达,对于老一套的经典戏审美疲劳。这次我们大胆地将经典故事用网络语言改编,将传统侠客人物‘破圈’演绎,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
相关链接>>
详见4月16日湖北日报六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