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黄黎晖)出庭公诉作为刑事检察工作的核心战场,是高质效办案的“最后一公里”。从审慎审查案卷时的字斟句酌,到精心撰写法律文书时的严谨规范,从抽丝剥茧分析证据时的缜密,到庭审上与对手激烈对抗时的交锋,每一次出庭,都是理论和实践的交融,是专业素养与临场应变能力的全方位试炼。
让我们循着检察官助理黄黎晖的视角,走进那光影交错的法庭。
出庭支持公诉是检验公诉人的试金石,能够全面反映一名检察官在证据审查运用、法庭应变、刑事指控体系构建是否完善等方面的能力。近期,我跟随结对导师检察官蒋小来参加了3起涉案被告人众多、案情复杂案件的庭审,沉浸式感受了公诉人与被告人、辩护人在庭审交锋中的思辨魅力。
法庭调查篇
法庭调查由两个核心部分构成,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和讯问被告人。
宣读起诉书是公诉人吹响的战斗号角,起诉书的宣读不是从头到尾地一般性叙述,一般只需就案件由来、查明的犯罪事实、被告人涉嫌的罪名及相关量刑情节等进行摘要宣读。尤其是针对涉案被告人众多的案件,法官在开展法庭调查之前往往已就被告人的身份及前科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核实,无需重复宣读,略去该部分大幅提升了法庭庭审效率。
庭审讯问则是公诉人“明知故问”的过程,所有发问应紧紧围绕犯罪事实及犯罪构成展开。身临其境参与庭审让我真切感受到庭审讯问一是要因案、因人而异,二是要紧扣案件争议焦点、精准打击。
例如刘某某等20余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各被告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均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但其中2名被告人当庭对“主观明知”提出辩解。因此,检察官在法庭调查过程中着重讯问了这2名被告人,如“为什么不提供自己的银行卡而介绍他人出借银行卡?”“银行卡被风控之后为什么仍出借其他银行卡?”“为什么咨询在银行上班的亲属之后仍出借银行卡?”“收卡人员为什么会按流水金额的百分比给予好处费?”等等,问题环环相扣、直奔主题,被告人的辩解明显苍白无力,无法自圆其说。
又如王某某等5人涉嫌偷越国(边)境诈骗案,其中2名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事实及罪名均有异议,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亦未承认自己诈骗的犯罪事实。因此,对于拒不认罪的被告人,检察官在讯问时采取了逆向进攻的策略,一方面交叉讯问另外3名认罪认罚的被告人,当庭指认2人在诈骗窝点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一一攻破其辩解,另一方面针对其拒不承认诈骗的核心事实,让其详细回答偷渡的目的、同行人员在诈骗小组的角色分工等,当庭揭示其辩解的违背常情常理之处,明显不符合正常人的认知。
检察官在准确预测辩解细节、回答方向的基础上,迅速找出了被告人在圆谎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及矛盾点,为接下来庭审质证、辩论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举证、质证篇
举证质证是法庭证明活动的核心内容。庭审前,公诉人往往会准备详细的举证、质证提纲,但仍需根据法庭调查阶段的情势变化作出调整。
例如刘某某等20余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检察官采取按被告人角色分工的方式进行举证,即按照组织者、卡商、操作员、卡农的角色一一列举,列举时采取“客观+主观+非法获利”的方式,清晰直观,条理性强。此外对于被告人当庭辩解“主观不明知”的情况,详细宣读其供述,补充讯问其在侦查阶段的供述是否属实,以推翻其当庭辩解,采信其在侦查阶段的供述。
又如袁某某等17人涉嫌组织卖淫案中,部分被告人辩解不知道足浴店内经营涉黄项目,检察官在举证时采取多媒体示证法,将各股东签名的分成表、任职协议书、价目表等客观证据一一出示,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法庭辩论篇
法庭辩论是公诉人对指控犯罪事实、罪名、量刑情节的归纳性总结,同时还需要对辩方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该阶段无论是对公诉人的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是提炼总结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公诉小白,庭审前我结合案情、参考既往模板,撰写了公诉意见书及答辩提纲,但在法庭辩论阶段,检察官不仅能脱稿发表公诉意见,而且能及时总结法庭调查阶段及举证、质证阶段的争议焦点,予以回应,让人敬佩。
例如刘某某等20余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一案中,被告人当庭翻供,辩解不知道银行卡用于违法犯罪活动,针对该情形检察官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回应:一是公诉人当庭宣读了被告人在侦查阶段的供述,被告人当庭承认其在侦查阶段的供述是属实的;二是银行发现其卡内资金异常后,电话联系被告人予以核实,被告人按照上线所教的话术蒙骗银行人员的核查;三是同案人也证实供卡人都是心知肚明。
法庭辩论是“破”与“立”的过程,“破”的是被告人的辩解及辩护人的辩护观点,“立”的是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事实及罪名。无论是“破”还是“立”,都要紧紧围绕核心争议点展开,不偏离主题。
出庭随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出庭工作中,唯有充分的庭前准备,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我在办案时,紧扣犯罪构成要件全面审查证据,做到了然于胸;同时,认真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观点,精准把握争议焦点,对庭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观点提前预判。如此,方能在庭审的风云变幻中,沉稳应对,从容不迫。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