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4月9日,记者走进辛冲街道上塘农业科技园区的出菇车间,只见一排排六层立体钢架整齐排列,两万多个菌包在恒温恒湿环境中悄然生长。雪白的平菇顶着晶莹水珠探出菌袋,工人们穿梭其间有序采摘。
“我们现今拥有45间出菇房,每天出菇量5000斤。”武汉上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元山介绍道,这套数字化恒温恒湿系统让传统食用菌产业焕发新生机。
在占地达3000平方米的原材料堆场,成捆的稻麦秸秆经过粉碎机处理,与棉籽壳、玉米芯等按科学配比混合。高元山随手抓起一把深褐色的培养料,满是自豪地说:“我们每天要消化16吨秸秆,经过125度高温灭菌后,这些‘农业废弃物’就变成了食用菌的‘营养餐’。”不仅如此,废弃菌包经发酵处理后,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反哺农田,真正实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2025年,企业秸秆综合处理量预计达1万吨,构建起“农业废弃物-菌菇营养基-有机肥还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步入菌菇生产车间,恒温恒湿自动一体化设备宛如一位“智慧管家”,通过密布车间的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一旦某项参数偏离设定的最佳范围,设备便会立即自动启动相应调控措施,无需人工频繁干预,就可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精准掌控。“这套智能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极大地提升了菌菇的品质和产量。”高元山兴奋地介绍,“有了它,我们能够模拟菌菇生长的最佳环境,就像给它们量身定制了一个‘舒适家园’,确保每一批菌菇都能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茁壮成长。”通过自主研发,企业成功培育出反季节平菇,填补了市场空白,未来还计划为产品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保护。
在全密闭的自动制包车间,自动装袋机犹如一位高速运转的“机械达人”,每小时能完成1500袋填料工作。一旁的机械臂则像是训练有素的“搬运工”,精准地将菌包送入高压灭菌柜。待菌包冷却后,又迅速被送入接种室,接受液体菌种的精确注射。高元山笑着说:“从拌料到接种,全程仅需7名工人,智能设备极大地解放了人力,还保证了生产的标准化和高效性。”
从秸秆回收到智能栽培,从数字管控到循环利用,科技创新让每一份资源都焕发最大价值。
目前,企业年产能已达360万袋菌包,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产品源源不断地直供新洲、麻城、浠水等地。正在车间采摘平菇的工作人员张军林满脸笑意地说:“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既能照顾老人小孩,每天还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踏实。”企业不仅带动了当地20多人就业,还让脱贫户年均增收2.4万元,村集体通过厂房租赁年增收10万余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企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资金和电力曾一度成为企业前行路上的“拦路虎”。项目推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2024年,企业在多方努力下成功贷款四百万元。面对电力系统难题,辛冲街道迅速行动,邀请专业团队开展规模帮扶,全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企业正积极申报区级龙头企业,二期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明年计划将日生产量提升至2万包,到2027年,还将追加投资扩充生产线,新建一座培养房并增加相应出菇房,届时日生产量将达到3万袋,年产值预计可达1.5亿元。” 高元山满怀信心地说。
辛冲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协助企业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同时依托园区三期建设,大力推进自动化菌菇种植,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流程,努力示范引领区域智慧农业蓬勃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王静 余弘哲 肖宏鑫 罗丽韵)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