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鄢然、陈明)年轻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办是必备的核心素质,而文字材料的撰写恰恰是提升年轻干部核心素质最有效的一种磨砺和淬炼。在本次培训中,《关于文稿起草工作的一些感悟》授课为从多个维度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公文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好公文以及年轻干部如何写好公文。学后感悟颇深,对于提升文字水平的“内生需求”与日俱增,更坚定了写好文字材料的努力方向和信心。
想写文字材料要有“三识”。一是提高认识。培训会上,授课领导为我们分享了“文稿很重要”“文稿很难写”的感悟,但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后半句“写好文章很有成就感”。写材料苦的是体力和脑力,甜的是心理和收获,想要写文字材料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敢于做“热锅上的蚂蚁”。二是拓展见识。日常撰写的领导讲话、信息调研或经验总结类文稿,都起着参谋资政的效用。如果没有远见卓识、胸中丘壑,就参不到关键处、谋不到点子上,看问题的角度就不新不深,提出的建议就浮于表面,纵使文如锦绣、笔下生花,也只是金玉其外、毫无裨益。三是培养辨识。在如今各类资讯飞速传播的时代,大量的信息浩如烟海。置身其间,如果没有“火眼金睛”的判断力、辨识力,就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搜索不到有价值的信息,甚至还会被误导,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模糊了认识、跑偏了方向。
会写文字材料要有“三常”。一是知识要常充电。如今知识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要给别人半桶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要起草出高质量的公文,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这就要不断地学习,凡是称职的笔杆子、称职的公文起草者,必须在学习上走在别人前面。只有坚持知识充电,才能形成一些新观点新想法。二是政策要常研究。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公文起草者的主要依傍。一篇公文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在不违背现有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发挥,确保“有据可依”。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知政策,而且要经常研究政策。三是笔头要常磨砺。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写作亦是如此,关键在勤写、多练。无论是撰写一篇信息简报、一篇新闻报道,还是起草一则案例分析,都要有“提笔”的勇气和“落笔”的底气,敢于直面不足,主动向优秀范文对标、向业务骨干请教、向实战案例取经,反复修改打磨,不断淬炼文字功底。
写好文字材料要有“三精”。一是精准领会意图。培训中老师反复讲到,大部分文字材料,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发挥的是以文辅政的参谋助手作用。所以,我们在撰写文字材料时,必须心中有站位、胸中有大局,着眼着心着笔于中心工作聚焦处、各级领导关切处,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精细谋篇布局。公文写作有着极强的逻辑性,一篇好的公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内有乾坤,即要想明白、说明白,又要写明白、干明白,必须根据主题、内容、观点等,设计文稿的组织方式、排列次序、内部构造,使各层次、各段落之间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关系密切、浑然一体。三是精心锤炼表达。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好的文字材料是反复推敲出来的,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同时,必须坚持把修改完善作为定稿的必经程序,不厌其烦、不厌其轻,百锻成字、千炼成句,确保“零失误、零缺陷”,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