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知音湖北·四季村晚”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大冶沼山)示范展示活动在保安镇沼山村举行。 (张成 周巍 摄)
3月20日,大冶市举行楚商回乡暨农业产业项目签约仪式。
大冶殷祖明霞茶园基地茶垄蜿蜒,今年新茶已开始采摘。
2024年茗山乡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暨首届桑葚采摘节在大冶市茗山乡运动健身中心举办。(张成 摄)
大冶市东风农场的养殖户在鱼池中调整增氧箱,水面上鱼跃欢腾。(柯恒 摄)
智能温控大棚内,羊肚菌撑起朵朵褐色的致富伞;万亩生态茶园里,“白叶一号”吐露新芽,氤氲着春天的芬芳;黄金湖畔的生态养殖基地,甲鱼池中翻涌着“亿元产业”的澎湃动能。
大冶,这座以“青铜故里”闻名的资源型城市,正以“三产融合、城乡共荣”的新实践,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
2024年,大冶上下以强县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交出一份优异的“三农”答卷:《以“智”促“治” 以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入选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大冶金柯辣椒栽培系统入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省级目录(第一批)名单,龙凤山获批国家级龙头企业,2024年大冶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22元,同比增长6.7%。这场兴业富民的攻坚行动,正将铜都大地上的乡愁记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大冶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将以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抓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力以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冲刺千亿市、奋进五十强提供坚实支撑。
筑堡强基 凝心聚力促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大冶市坚持党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压实责任、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高位推动,拧紧责任链条。大冶市委、市政府将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全年主持召开“三农”专题会议60余次,开展走访调研50余次,一线把脉问诊。纪委监委、组织、农业农村等部门组建联合督导组,常态化开展检查督导,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层层落实”的责任闭环,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改革破题,激活资源要素。聚焦农村“沉睡资源”盘活,大冶打出改革组合拳: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民建房审批从30天压缩至15天;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37宗345亩土地“转”出4322万元收益,带动产业投资28亿元;推行乡镇“六办三中心”改革,132名编制资源下沉,实现人、事、机构“三统一”,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联村共建,壮大集体经济。打破村域界限,大冶创新“联村经济”模式,5个乡镇成立镇级农业开发公司,吸纳50个村“抱团”发展,盘活资产资源,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村均增收4.4万元。同步实施16个新型集体经济项目,200万元衔接资金精准滴灌,形成“多点开花”的强村富民格局。
多元保障,夯实发展根基。真金白银投入彰显“三农”优先导向:全市农林水支出预算11.8亿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超45%;人才支撑持续强化,全年培养高素质农民380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村多名大学生”260名,列支800万元扶持农业企业,让“田秀才”“土专家”在乡村沃土大显身手。
创新驱动,释放振兴动能。新农房建设试点打造“大冶样板”,保安镇沼山村杨文昌湾白墙黛瓦、还地桥镇黄岗村产村融合,三山湖生态民宿串起农文旅链条;宅基地“三张网”数字监管、集体土地入市“一子落而满盘活”等改革经验,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提质增效 守牢粮食安全弦
春分时节,大冶市还地桥镇南石学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内,17个标准化大棚培育的10亩早稻秧苗青翠欲滴,这些秧苗可满足1500亩大田栽插需求。
“今年大冶本土育秧面积突破3000亩,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将突破41.53万亩。”大冶市种植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郭瑞光介绍,目前,大冶市正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设施升级等举措,全力推进春耕工作。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据统计,2024年,大冶市加快发展粮油生产和“菜篮子”稳产保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8.15万亩,总产25.58万吨,产量逐年递增,蔬菜产量39.98万吨,生猪出栏52万头,水产品产量突破10万吨。
在基础设施领域,大冶打出耕地保护“组合拳”,完成耕地垦造2753亩、旱改水1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跑出“加速度”,2023年2.8万亩项目通过验收,2024年2.17万亩工程即将竣工;水利设施全面升级,完成17座水库除险加固和62处抗旱泵站改造,构建起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体系。
科技赋能方面,全市建成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27项新技术,54名科技特派员驻点服务50余家农业主体。新建6处智能化示范基地,83台北斗终端实现精准作业,秸秆粉碎还田率达90.5%。四级农资供应网络覆盖96个镇村网点,供销系统市场占有率达80%,确保农资供应质优价稳。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突破90%,建成“三沼”循环农业示范点;完成4115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2.5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立9个有机肥替代示范区和14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22万亩农田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三产融合 “链”出农民增收路
3月20日,大冶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城乡融合兴业富民攻坚行动推进会召开,并将推进会开进田间地头,在蔬菜大棚里举行别开生面的项目签约仪式。10个总投资21.5亿元的重点农业项目集中落户,涵盖食药开发、生态保育、旅游观光等多元领域。
作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百强县,大冶市近年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通过“强农惠农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三产融合发展”组合拳,构建“三产并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2024年,大冶市财政单列4000万元支持水稻和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水产“1+5”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全年重点打造示范基地达30余个,新增水果、中药材、茶叶种植面积近6000亩。在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的同时,甲鱼加工物流基地等省级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为农业产业化注入新活力。2024年,大冶市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黄石市级龙头企业10家,申报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8.01亿元。
在品牌建设方面,“殷祖白茶”的崛起成为典型案例。通过统一包装标识、创新营销模式,2024年该品牌实现销售8万余斤,销售额达5000万元,在第29届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交易会上斩获“特别金奖”;大冶金柯辣椒栽培系统入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省级目录(第一批)名单,新增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10家,认定“两品一标”农产品11个。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大冶市深挖“农业+”潜能,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通过“以节促旅、以景引旅”双轮驱动,全年举办24场主题节庆活动,推出七大主题旅游线路和14条特色采摘路线,吸引游客近200万人次。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旅项目通过4A级景区验收,沼山乡村康养游入选全国精品线路,龙凤山农文旅项目更在全国创意大赛中脱颖而出。
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入画来
春日的大冶市陈贵镇南山村三根祠湾,水泥路蜿蜒入户,房前屋后花团锦簇,老人们悠闲地在体育广场上话家常……
这个曾经普通的鄂南村落,如今每天迎接着上千名游客。“‘清洁家园’行动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村党总支书记刘伟指着墙上的“清洁之星”评比栏介绍,积分制管理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共同守护着这片诗意栖居地。
南山村的美丽嬗变,映射出大冶市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系统布局。作为黄石首个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的乡镇,陈贵镇通过“党建+群众参与”模式,建立起“宣传动员—多方联动—长效管理”的治理闭环。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福祉。
从“一时净”到“长久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大冶市正以系统思维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为主线,已申报10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自然湾达1540个,覆盖率超45%,14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35个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积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建设充电桩的乡镇11个,完成“四好农村路”新建改造302.607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98.57%,自来水普及率95.03%。
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同时,大冶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领域创新组建27个县域教联体,全市中小学教联体覆盖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45%;医疗系统建成“1+2+N”县域一体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实现100%病理切片在本地诊断;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更是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市级失能特困供养服务中心和4个区域性养老机构,为400多位特困老人托起幸福晚年。
共同治理 齐谱县域和谐曲
打开平台、远程视频、核验身份、查询信息、办理成功……3月17日,在大冶市陈贵镇袁伏二村政务小屋内,黄婆婆通过云端政务超市,远程办理了养老保险查询业务。
依托高效、深入的资源平台服务“三下沉”工作,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大冶市基层单元,群众享受到同市级无差别的政务服务。2024年,“三下沉”工作助力乡村数字化治理成效显现,“大冶市以‘智’促‘治’,以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大冶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农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大冶将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治理的“第一引擎”,通过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赋予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干部的人事考核权、调整建议权,基层统筹协调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完成1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调整驻村干部145人,培育村级后备力量668名,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全面提升。同时,驻村工作队“大稳定、小调整”机制成效显著,702名驻村干部通过全覆盖培训,成为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力军”。
以“小事切口”撬动“治理变革”。大冶市发动群众“说事、议事、主事”,全年解决民情问题1392个,群众自议实事项目1122个;农村“三长合一”比例达45.8%,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组长、理事会长“一肩挑”,实现组织力与自治力深度融合。
从“村BA”篮球赛到“村晚”再到“村读”,从“零彩礼”新风到“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大冶市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全市新增新时代文明实践点385个,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婚丧“六限”写入300余个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覆盖400余个村(社区),3.5万元物资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大冶市坚持法治护航,培育“法律明白人”1281名,调解成功率97%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让“小事不出村”,12345“民情通”平台月均受理1万件,群众满意率持续攀升,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策划:中共大冶市委农办 大冶市农业农村局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