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书写“两山”生态答卷 建设幸福山村样板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4-07 16:32:51

3月27日、28日,借参加全国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幸福尧治河”新闻采访活动的机会,走进神往已久的尧治河,近距离感受她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探寻她的持续发展的密码。

巍巍荆山,苍翠如黛;潺潺溪流,清澈见底。在襄阳市保康县大山深处,这个“靠山吃山”的矿区村庄,不仅修复了因开矿而破坏的生态环境,而且始终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以矿地和谐实现共同富裕,建成了“村在园中、矿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中国山区幸福村。

如今,这里青山环抱、碧水长流,村民住别墅、享分红,成为全国闻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尧治河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定力,交出了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万元,村级固定资产达90亿元。

‌从“卖矿石”到“卖风景”:一场生态觉醒的转型之战‌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襄阳保康、神农架和房县三县(区)交界处,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尧治河村还是保康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村民回忆:“那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泥巴路。”

1988年,新一届村党委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创造了贫困、偏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为村集体积累起了数亿元资产。然而,粗放式采矿让山林裸露、溪水浑浊,泥石流频发。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坦言:“钱袋子鼓了,但环境毁了,村民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20年前的浙江余村,那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行道路,更引发了尧治河村的觉醒与决心。村党委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决策:“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寻找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新路子。”

随后,尧治河村陆续关停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3亿元修复生态。削坡填土、植树复绿、治理河道……十年间,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昔日的矿渣堆变身“地质公园”,裸露山体化作“高山茶园”。

生态修复后,尧治河村瞄准绿色产业,全村现拥有尧治河、野人洞、野人谷等3个4A级景区,重点打造高山避暑、矿洞探险、红色研学等旅游品牌;建成10个文化博物馆,4大谷26峡等70多处景观。充分利用废弃的矿洞,大力发展地下矿洞经济。洞栽食用菌试种成功后,种植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达到50万棒的生产规模,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600万元、利润800多万元。利用废弃矿道,打造的三界洞天旅游开发项目,占用矿洞约18000平方米,全长2.7公里。在此基础上,建成洞藏尧治河白酒基地,打造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中国酒文化展示体验区,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沉浸式文化休闲景区。

2024年,尧治河村年接待游客达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多元。

从“靠资源”到“靠文化”:一次发展动能的内生变革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是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湖北尧治河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开林的口头禅,也是尧治河村崛起和蝶变的生动诠释。

“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未来怎么办?”孙开林和村党委“一班人”带着这个“灵魂拷问”,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外出取经,最终发现把文化作为桥梁,将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联结起来,为乡村产业赋予文化内涵。

尧治河人在追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上,将文化和山水资源作为引领发展的首要战略,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文化发展路径。通过不懈努力,该村在10余年间,先后建起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尧治河农耕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崖柏艺术博物馆、创业馆、村史馆、党史馆,以及毛主席像章纪念馆、胶片电影记忆馆、尧文化体验馆等“一村十馆”工程,深挖文化内涵,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转型新路。

如今,十座主题展馆串珠成链,成为尧治河村旅游业的“文化地标”,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

‌走进尧治河村,废弃矿洞变身“文化聚落”。昔日的矿渣堆,如今矗立着全国首个村级磷矿博物馆。馆内,锈迹斑斑的矿车、斑驳的采掘工具与VR技术复原的采矿场景相映成趣,游客戴上安全帽即可沉浸式体验“矿工的一天”;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传统的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却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诉说着先辈们辛勤劳作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电影博物馆里收藏着大量的电影胶片、放映设备,以及与电影相关的珍贵海报和剧照。当灯光暗下,放映机的光束投射在银幕上,老电影熟悉的画面和音效响起,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充满情怀的年代,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

‌文化软实力激活“内生动力”。尧治河村将展馆集群转化为教育阵地,每年接待考察团200余批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30多批次,与15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尧治河村每年举办“生态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村民排练参演民俗文艺节目《尧治河的神话》,向世人展示尧治河的巨大变迁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地下挖矿”到“地上挖文”,尧治河村以文化重构发展逻辑,证明“绿水青山”与“文化底蕴”的叠加,方能铸就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如今,这座深山里的“文化博物馆群”正书写着资源型山村转型的鲜活样本。‌

青山不负人,逐绿向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尧治河村的山巅眺望,万亩林海随风起伏,旅游公路蜿蜒如带。这个曾经“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穷山村,书写出了“两山”转化的生动答卷。

未来,尧治河村将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依托绿色高颜值、生态新气质和文化高品质,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壮大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让村民们的收入持续增长,擦亮“中国山区幸福村”的金字招牌。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正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曾庆红)

责任编辑:曾庆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