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作者 涂新明
儿时听老人讲在很久以前,临江小镇以南是一片泽国,与汉水连成一片,这里是方圆二十余里的通商码头,“临江口”因此而得名。
小镇依大富水而建,清晨十里八乡的农民来这里赶集。记忆中的临江小镇极具江南水乡特色,老街两边清一色有木楼的徽派建筑,兼作居家商铺两用。屋顶山墙飞檐斗拱,整齐壮观别具一格。一条长约六百米、宽三米的青石板街道南北贯通,青石板质朴平滑,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往日的沧桑和繁华。
我家祖屋就在街北入口百米处,坐西向东,大门临街,后门临河,出后门侧边就是宽约二米的下河埠青石板码头,一直延伸至河水深处。听我母亲讲,我就出生在这座小木楼里,那年涨南水,坐在我家小木楼上正好可以洗脚,冬季又遇大雪纷飞,河水冰封可载人。
记得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到放暑假就到老屋来玩。有一次刚到老屋放下书包就往河边跑,不会游泳的小伙伴们都聚集在水中的码头平台上,他们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有个小朋友知道我不会游泳,就递给我一只小木桶教我学游狗爬式,学了一会我掌握了一点窍门,就双手支撑着小桶凭借小桶的浮力向河的中心游去。突然有人高喊“帆船来了危险!快回来!”惊慌之中我不知所措,两手直发抖,手一松小桶翻了,我开始呛水,不知是哪位大哥及时相救,把我捞到码头平台上。
这时浩浩荡荡的船队扬着高高的白帆过来了,岸边是一排赤膊短裤的纤夫喊着号子艰难前行。河里会游泳的大哥哥们顿时活跃起来,自由式、蛙式、狗爬式各显其能,与帆船比赛游起来,渐渐地船队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扬帆而去。“小新儿快回来吃饭哪!”突然我听到婆婆(祖母)的呼唤声,她站在老屋后门,边喊边寻找着河水中的我,我光着湿淋淋的身子一溜烟似地跑回家。
我喜欢回老屋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当时口粮不足的情况下,婆婆总能让我吃饱饭而且还能吃到新鲜的小鱼小虾。我时常搬个小桌凳,坐在老屋后门口,边做作业边欣赏河中划过的鱼鸭船,只见鱼鸭在主人的指挥下钻进水里,不一会就叼起一条手掌大的鱼。
还有速度很快的捕鱼船队,他们成V字队形快速向前划行,几乎是同一时刻整齐地一起撒网,刷的一声所有的网同时撒向河中。那年头鱼真多,每网撒下去拉起来足有一碗鱼,偶尔还可捞上一两条几斤重的大鱼。我家紧挨河码头,所以婆婆总能买到新鲜便宜的小鱼小虾。
我也时常陪三叔到小镇周围的堰塘去用刨撮子捞鱼,三叔下水捞,我拿着鱼篓在岸上等着装鱼,花两个小时时间总能捞到一两碗小鱼小虾。嗨!真有趣。
也有使我不高兴的时候,我的祖父是个循规蹈矩的乡镇中医,对儿孙的教育非常严格。初回老屋,城里的伢不懂规矩,吃饭不喜欢端碗,把碗放在桌上,扒在桌子上吃,冷不防祖父一“栗鼓”(应城土语)敲在我头上,好疼啊!接着就教训我说:“细伢不能惯,吃饭端好碗,从小吃饭不端碗,长大了是个懒汉”。
不仅如此,他还给我们定下规矩不准留剩饭,饭菜掉在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吃掉。这些做人的规矩至今我一直谨记在心,直到现在我们家每餐都信守吃多少弄多少不浪费的家规。
(来源:应城市作家协会 应城文学公众号 作者:涂新明)
-
回复